•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notice-title img

親愛的讀者您好:

經濟日報 LifeStyle品味 全新改版,推出精緻的生活情報,內容包括時尚、旅遊、藝文、珠寶、精品、遊艇、汽車、醇酒、手錶...等。

誠摯邀請您,在緊湊的行程之餘,試著放下待辦事項,和我們一同欣賞生活裡的美好事物。



不再通知
明天提醒

費德勒宣布退休!網球名將的成功不是短跑衝刺,晚起步也有精彩風景

提要

費德勒宣布退休!網球名將的成功不是短跑衝刺,晚起步也有精彩風景

費德勒宣布退休 歐新社
費德勒宣布退休 歐新社

本文共2080字

經理人 編輯部

編按: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15 日在社群平台拋出震撼彈,宣布即將退休的消息。這位一代網球名將提到:「網球帶給我的,已經遠超乎我所想像的;現在我必須要認知到,該是時候退役了。」費德勒在做出退休決定前,過去 24 年的職業生涯中,曾拿下 20 座大滿貫賽和 28 座大師賽冠軍,但他並非像許多網球選手一樣,自幼便全心投入網球這項運動,「多繞點路」反而是幫助他邁向卓越的關鍵。

贏下 20 座網球大滿貫、男子單打世界排第一超過 300 周的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卻有不同的發展軌跡。他母親雖然是位網球教練,沒有特別引導他踏上這條路,而是讓他自由發揮,既打網球也踢足球,直到費德勒 12 歲時,才決定專心投入網球。

推薦

同樣也是傑出運動員,曾蟬聯高爾夫球界世界第一寶座長達 650 周的美國高爾夫球好手老虎.伍茲(Tiger Woods),兩歲時他的父親就看出其潛力,認為自己有責任帶領他走上這條路,為他安排課程、參加比賽,甚至 4 歲時就開始教他,如何面對媒體提問。

我們經常看見優秀的運動員有類似的經歷:愈早投入有天賦或熱情的領域,就能鑽研得更深,最後比別人做得更快更好。整個社會氛圍也都鼓勵、讚揚在單一領域深掘的人,這導致每當我們想轉換跑道,或執行過去沒接觸過的事情時,「你確定嗎?」「你現在才做,會不會太晚?」他人的不信任與自己的擔心,會阻止我們輕易跨出現在的圈子。

不過,《跨能致勝》作者大衛.艾波思坦(David Epstein)卻要推翻大家對成功者的唯一想像:

晚起步,或繞路的人,同樣有機會勝出。

從其他領域找到好點子,非專家也能化解難題

艾波思坦表示,有一次他受邀替退伍職業軍人演講,發現有些人即使拿到了大學學位,甚至在哈佛大學等名校進修,仍然懷疑自己能力不足、不夠資格成為傑出人士,因為他們不是從小就在某一領域深耕鑽研。這使他開始想研究傑出人士的成功歷程,是不是一定要從小就培養、專心做一件事才有機會成功。

為了證明在多種領域之間轉換,或半路出家的人,也能取得世人肯定的成績,艾波斯坦網羅許多產業以及不同時代的成功者,並歸納出這群被他稱為「通才」(generalist)勝出的主要關鍵:「外來者」(outsider)的思維。

擁有超過 40 萬名使用者的網站 InnoCentive,可讓企業在上面拋出問題,並提供獎金給解題者。其共同創辦人阿爾普思.賓漢(Alpheus Bingham)過去在藥廠工作,喜歡觀察為什麼有些同事能提出更聰明的解法。

直到有次他僅僅花 4 個步驟便合成出某種分子,而關鍵竟然是一種他小時候偶然知道的烘焙原料。這讓他意識到,聰明點子不一定是來自正統教育或豐富經驗,於是他說服藥廠公開他們遇到的難題,尋求外部思路,成為 InnoCentive 的前身。

儘管曾遭到內部「專家」同事反對,他們最後卻獲得許多解決方案,其中一項分子合成的解方,竟是一位專精化學專利的律師,借鏡催淚瓦斯而來的答案。

臉書(Facebook)研究總監安迪.奧德克爾克(Andy Ouderkirk),曾研發出突破性的光學薄膜技術,顛覆過去認為沒有任何平面,可近乎完美反射任何角度射進的光線,包括手機螢幕、電燈泡等的發光效率都因此受惠。

但他的靈感來源,竟是來自一種蝴蝶的翅膀以及塑膠水瓶,製造出由多層聚合物組成的薄膜,除了能近乎完美反射、折射,還能過濾特定波長。

抵達成功的路徑很多,挑戰現況、別害怕從零開始

奧德克爾克認為,未來會面臨更多高度不確定性的問題,「一個人的廣度會愈來愈重要。」擁有知識廣度,能帶給你更多創意啟發;不在意繞遠路、放棄原本已經有前人走過或試過的方法,等於是從頭開始,有時也能幫助你釐清、解決問題。

提供核能科技與動能的 BWX Technologies 執行長雷克斯.格維登(Rex Geveden),曾擔任美國太空總署(NASA)一項延宕 40 年的動力探測器專案負責人。就在準備升空之際,他們發現一項動力設備出現問題,卻受到政府與預算壓力,他陷入該不該升空的兩難。

當時 NASA 的組織氛圍強調一致性,更討厭衝突,主導這項專案研發的史丹佛大學教授認為影響不大。但格維登和建造該動力設備的團隊討論之後,決定堅持己見、暫緩升空,果然從動力設備中找到更多問題。

坐上執行長之後,格威登認為企業應該擁抱不同的聲音,期待部屬能質疑主管的決定。同時,各種資訊也應該在不同人之間流動,大家才有辦法看見過去認定的最佳實務,或習以為常的做事方法可能都是錯誤的。

「永遠不要覺得自己落後了,」艾波思坦總結,

「你要比較的對象是昨天的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走向哪裡,但敢於嘗試、敢於學習,我們所經歷和放棄的事物,都是明天更好的動力。

※本文由《經理人》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帶人不能只靠「搏感情」!周品均:我曾把團隊想成大家庭,卻讓更多同事受累

「工作效率極高的我,曾是部屬的惡夢!」李奧貝納執行長 40 年的管理體悟

併購帶來快速擴張,但不保證永續經營!全球電動車線材大廠 10 年間如何 5 倍量成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創立於2004年1月,出自在混亂與不確定的環境下,一個出版人對台灣未來競爭力的期許。期許透過活學易用的管理知識,填補經理人的管理需求,為台灣培養出「誠信、專業、創新、當責」的終極經理人。提供經理人解除焦慮的最佳對策。

上一篇
新加坡自動通關系統癱瘓 系統升級技術故障導致
下一篇
世銀上修亞太經濟成長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