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40字
美國企業正以創紀錄的步調把工作及產線遷回美國,反映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供應鏈斷鏈使全球化退潮,美企紛紛鮭魚返鄉;地緣政治緊張升溫以及美國政府提供的獎勵措施,也可能是美企回流的因素。
華爾街日報報導,推動製造業回歸美國的回流倡議組織(Reshoring Initiative)的最新報告預估,今年約有近35萬個工作回流美國,遠高於去年全年的26.5萬個,且是2010年開始追蹤這項數據來的最高紀錄。
巴克萊(Barclays)也發現,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企業正在美國擴大招聘,並放慢跨國併購活動,「全球化正在退潮」。美國銀行(BoA)數據則顯示,第2季企業財報法說會上,「回流」一詞被提及次數是2019年同期的近12倍。
過去一個月來,數十家公司表示計劃在美國蓋設新廠或啟動新的生產計畫,總部位於愛達荷州的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 Technology)已宣布一項400億美元的總部擴張和記憶體製造業務投資計畫。Ascend Elements也說,將斥資10億美元在肯塔基州建造鋰離子電池材料廠。南韓SK集團則準備在肯塔基州及田納西州投資220億美元,用於建造封裝設施、電動車充電系統、綠氫製造等計畫。
美銀美股策略師霍爾說:「我們認為這將是一股長期趨勢,疫情前回流數據僅小幅上升,但疫情後顯然帶動了重大趨勢,今年來回流數正持續躍升。」
疫情打亂全球供應鏈,促使更多企業高層考慮將業務遷到離母國更近的地方,俄烏戰爭及台海緊張局勢升溫,也可能助長這波趨勢。
此外,美國政府正在吸引美企回歸。本月通過的「晶片暨科學法案」及「通膨削減法案」,對建造及投資半導體、電動車、藥品等製造中心提供減稅等激勵措施。巴克萊經濟學者指出,歐盟及其他地區實施碳定價機制和碳稅,也將進一步降低跨國供應鏈的吸引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