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52字
長期的新冠疫情引發外派人士「外流」,許多遠赴海外的工作人士決定返回母國,卻發現搬回家鄉的經濟費用比預期還高,是意料之外的財務負擔。
無論是受夠了嚴格的新冠防疫限制、與家人分隔兩地,或不滿邊境關閉,愈來愈多外派人士選擇回國,過程中卻面臨通膨和疫情帶來的運輸或交通阻礙,更別提返國後只能獲得較低薪資工作、必須繳納更高稅額的情況。
以在香港生活六年、33歲的瑞士籍影片製作人柏格(Clement Burge)為例,他厭倦了香港超嚴格的防疫規定,決定犧牲舒適的財務狀況,與妻子和4歲的女兒搬到與歐洲家人較近的倫敦。雖然他不後悔,卻為此舉付出高昂成本,生活品質也被迫改變。
柏格一家花了約港幣27,000元(3,400美元)把沙發、地毯和女兒的玩具運到英國,他和女兒的簽證費用約8,000英鎊(10,000 美元),到倫敦又花3,000英鎊購買新家具。由於倫敦生活成本比香港高,柏格估計,在房租、托兒和請人打掃方面每月額外花費830英鎊,還面臨英國約40%的所得稅稅率。
這是外派人士遷居的全球趨勢案例之一。香港去年核發給外籍金融服務工作者的新簽證比2018年銳減50%;新加坡白領外派人士數量去年減少9%至逾十年低點;在南韓,外國人士數量比兩年前減少23%。
在阿曼,今年外籍人士人數占總人口比率為39%,較2000年初下滑3個百分點;在英國,去年核發的簽證僅130萬張,較2019年減少59%。
不動產顧問公司萊坊國際住宅研究主管埃弗雷特-艾倫表示:「離家飛行距離十幾個小時的人尋求搬回本國。」為搬回家鄉,許多外派人士苦吞比預期高的帳單。除了機票價格大漲外,在4月下旬,40呎櫃海運費率比一年前高60%,想租用一個貨櫃把用品和家具從上海運回紐約的人,現在得花上11,229美元。
邊境關閉和旅行限制讓許多外派人士士意識到有必要離家人更近。而且為搬遷回家而付出較高成本是值得的。例如37歲帕斯基耶在新加坡生活七年後搬至巴黎,以便就近照顧罹病的婆婆,無須忍受返回新加坡後長達兩周的隔離期,但代價就是面臨法國接近40%的所得稅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