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79字
從許多角度觀察,加密幣支持者所展現的熱情,有如宗教狂熱一般。但有別於曇花一現的投機狂熱,加密幣運動延燒多年,知名度最高的比特幣(Bitcoin)已問世13年,就網際網路標準來看,壽命已經很長了。如何解讀這個現象?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專欄撰文指出,有些人是盲目聽信名人吹捧之詞。他至今仍聽人說「既然活在數位時代,就應用數位錢幣」。但其實大家已經在用Apple Pay、Venmo等行動支付服務購物了,只是這些付款都必須倚賴受信任的第三方:銀行。
對照下,2008年比特幣原始白皮書表明,比特幣存在的目的,就是要移除那種「信任」:比特幣可用加密方式驗證付款,目標是建立起一種獨立於金融機構之外的「端對端」(peer-to-peer)支付系統。
但為何要這麼做?難道銀行不可信賴?許多對加密幣持懷疑態度者都很納悶,加密幣會比其他支付方式做得更好、成本更低嗎,能否舉個具體實例?克魯曼表示,他至今聽到的明顯例子,「沒有一種不涉及非法活動」 — 持平而論,用加密幣是比較容易隱藏。
然而,比特幣和其他加密幣問世時間已蠻長的了,至今在取代傳統貨幣、作為購買貨物和勞務的交易媒介方面,卻幾乎沒有任何斬獲。硬數據寥寥無幾,但看來絕大多數加密幣交易都涉及市場投機,而不是用於日常商務。
話又說回來,比特幣與其他加密幣如今合計市值卻超過1兆美元。投資人到底心裡在想什麼?
一個答案是:保護財富,唯恐政府亂撒錢推升通膨,使美元貶值。最近彭博資訊有則報導更指出,有些億萬富翁大買加密幣,以防美元貶到「下地獄」。全世界已知發生過57例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事件,但全都發生在政治與社會動盪之中。克魯曼反問:在那種環境下,買加密幣的人還指望能上網,獲利了結比特幣嗎?
另一答案是「害怕錯失良機」。比特幣命中一個行銷甜蜜點:聽起來很「高科技」、「未來派」,而且還迎合「政治偏執狂」。
產生的資本利得讓許多原本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投資人,也覺得有必要投入這場遊戲;同時或許也促使公眾人物,像是紐約新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也談論比特幣,因為他們以為這樣就會顯得自己有前瞻力。
不過,比特幣背後邏輯混亂,不表示這個泡沫注定會爆炸。未必會。黃金幾十年前就不再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但金價卻未崩盤。況且,非法經濟活動所占的分量也不容小覷,大約值1.6兆美元的市面流通百元美鈔—占美國貨幣的80% — 儘管大面額鈔票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很難用來買東西。你認為那麼多的班傑明·富蘭克林(百元美鈔)是用來做啥?
克魯曼的解答是,比特幣的目的是用來創造一種「無須信任也能運作」的貨幣體系,而現代右翼人士無所不用其極想助長這種不信任感。「新冠病毒是假新聞」,「美國大選被竊奪」,「加州森林大火與氣候變遷無關—是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家族為基建項目覓地,用太空雷射槍引燃的」。
在這種政治氛圍下,難怪右翼人士推出MAGA(讓美國再度偉大)之類的加密幣,喊著「終結銀行宰制貨幣體系」的口號。也難怪川普信徒暨爭取共和黨俄亥俄州參議員候選人提名的Josh Mandel最近會推文說:「俄亥俄必須是敬神、愛家和挺比特幣的州。」
重點是,克魯曼說:「儘管比特幣確實涉及真正的經濟議題,但比特幣的崛起卻與更廣泛的、把美國民主推向崩潰邊緣的政治瘋狂大有關係。」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