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524字
「AI機器人與建築系統(AI Robots and Adaptive Architectural Systems)」的發明是以公益為宗旨,有別於我們熟悉的科技發展主流-以創造利潤為出發點,因此特別與眾不同。
每個人都需要有房住,此公益發明不僅能讓建築快速建構,且低碳、環保、壽命長,還物美價廉,買個房可以住好幾代人,可以省下高額購房花費來享受生活,從而促進整體經濟均衡發展,並降低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氣候,讓每個人都能受益。
先前盧鴻智博士已經公開展示此發明的建築體部分:「AI機器人像素化低碳建築系統」,這次他要公開的是AI機器人的部分,他命名為「分散式AI建築機器人系統(Distributed AI Architectural Robot Systems)」。
因為人的主觀思維之故,我們猜想的外星人是人型,我們積極開發的AI機器人也是人型,但盧鴻智說,人型機器人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光是移動,兩輪就比雙腿有效率得多,而且人體不論視覺還是肢體活動,都是便於向前,背後都是死角,機器人完全沒理由照抄人體機能。
他不僅不開發人型機器人,甚至一體式機器人他也不要,因為現在有了成熟的高速網路與AI系統,分散式AI建築機器人能倍數拓展AI的能力,執行各種複雜的任務,且靈活性高不會有任何死角。
盧鴻智表示,AI機器人最擅長的是單一且重複性的工作,因此他將機器人依粗工與細活分兩類,粗工需要強大的力量輸出,所以要用液壓桿,細活需要精準,所以採用馬達與齒輪;一般人形機器人的手指關節是使用小型齒輪與馬達構成,無法大力量輸出,科幻電影裡機器人一手抓起車輛的情節,在現實是不可能發生的。
做粗重工作的AI機器人,舉實例來解說,如圖一所示,為「搬運用分散式AI建築機器人」,車體內部因有AI電腦主機,基於兼顧安全強度與散熱,採用黃銅,並以履帶行進,且為了更好的搬運重物,四個角落設有千斤頂,在搬運前,升起車體打樁,以穩固機身;車體上方設有轉盤,機器手臂的臂膀與轉盤以三根液壓桿相連,提供360度旋轉且強大的力量輸出,臂膀與手肘、手肘與手掌,連接處都是以液壓桿驅動,液壓管路採隱藏式走線,避免作業中損壞;手掌可以依任務需求更換,同時AI也要經過相對應的訓練才行;此處要搬運像素化建築模塊,模塊採用全鋼打造,並以仿木與仿大理石工法美化,且立柱與橫樑都是鋼材,採用鋼構榫接加螺絲固定以提供強大的地震與颱風防護力,因此機器人手掌採用三指大掌,穩定的將模塊搬到定位並加以榫接。
接下來是細活部分,榫接好的建築模塊須再以螺絲固定,因此需要有機器人來執行,如圖二所示,為「固定用分散式AI建築機器人」,車體同樣有AI電腦主機與轉盤,因不需要打樁與大力量輸出,所以用輪子移動,手臂的驅動全採用馬達與齒輪,鎖螺絲雖是簡單工作,但為了將效率最大化,由兩個機器人分開執行,一個將手掌換成二指握持,為綠色機器人,將螺絲拿到螺絲孔處放定位等待,另一個將手掌換成電動螺絲起子,為藍色機器人,將螺絲鎖好。
特別的是,這些AI機器人的眼睛都不是固定安置在機器人身上,而是採用多台無人機做眼睛,提供遠近多角度的全方位視野,獲得無死角的環境數據。
另外,這些AI機器人,可以設計成獨立執行,也可以透過無線網路,由中央AI大腦統籌來操控。當然也可以不要用上AI,而由人來操作,只是因為機器人是分散式,操控上會有一定難度。
盧鴻智的理想是創造生態繁榮而美麗的世界,讓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能美好的生活,他不做夢、不畫大餅,而是一個人、一步一腳印,默默地在實踐,而這項公益發明,無疑是實現理想的關鍵,一旦普及,不僅有助生態復甦與降低全球暖化,還能讓城市變得健康而美麗,更能讓每個人都能省下買房的畢生積蓄,而能更有意義且自在的生活。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