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41字
台灣大哥大(3045)(3045)在農曆年前最後一天上班日(19)日發出董事對於主管機關通過合併案附款的三大質疑,昨(20)日市場盛傳,台灣大轉向台灣之星大股東頂新魏家殺價,大刀一揮,砍了上百億元。業界解讀,台灣大「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劍指NCC,拳打中華電信、遠傳等同業,關鍵重點還是「殺價」。
NCC於18日有條件通過「台台併」、「遠亞併」合併案,當天台灣大就發出聲明指出深表遺憾,後續由董事會決議。台灣大19日更發出新聞稿,指出全體董事認為附款造成沉重負擔,於法無據、窒礙難行、有損雙方用戶及股東權益,農曆年後召開正式董事會做出決議。
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曾比喻,就像你與朋友18歲約好以後要結婚,等到28歲,人生狀態都不一定一樣了。合併案通過後,更連續兩波新聞稿攻勢回擊NCC後,檯面上想傳達「不想買」,實為「想殺價」。市場更盛傳,台灣大已經轉向頂新魏家殺價,要求頂新魏家降低台灣之星出售價格,這一刀可能砍了80億至120億元。
2021年底台灣大宣布換股合併台灣之星時,以當時台灣大收盤價估算約282億元,概括承受約200多億元債務,合併換股後頂新魏家將持有台灣大7.4%股權。當時台灣之星用戶數約254萬戶,其中5G用戶則為10.3萬。
除了用戶、通路,台灣之星最值錢的頻譜資產就是2020年以197億元標下3.5GHz共40MHz的5G頻譜(與台灣大的頻譜可整合成最具效率的100MHz),以及2013年以36.55億元標下位於1GHz以下的黃金頻譜900MHz上下行共10M(NCC合併附款要求限期處理)。
隨著合併案公布過一年,台灣之星用戶增至268.2萬戶,其中5G用戶數達67.5萬戶,2022年累計營收121億元,年減5%,去年上半年稅後淨損12.8億元,較2021年同期19.4億元收斂。
觀察電信業超過20年的資深人士指出,台灣大董事提出三大質疑,目標鎖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數位部,順便打了中華電信、遠傳,不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一劍目標是砍向台灣之星,轉頭就跟頂新魏家砍價格。
不過頂新魏家曾為台灣首富,跨國併購商戰也經驗豐富,業界人士認為,對魏家來說,雖然出售是最好的出場方式,但要繼續投錢,讓台灣之星可以繼續成為電信市場「關鍵第四家」業者,也不是辦不到。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