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22字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不停,中國人民銀行再度出手穩匯。人行昨(26)日公告,為穩定外匯市場預期,加強宏觀審慎管理,自28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零上調至20%。隨後人民幣兌美元離岸價瞬間拉漲300多點,之後短線震盪,截至晚間10點再度反彈至7.1458。不過市場人士認為要穩,預期需要更大力度的措施。
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是人行2015年創設的維持匯率穩定的政策。它要求銀行把客戶做遠期購匯業務美元的名義本金的20%存入人行,存期為一年,不付利息。
上調外匯風險準備金率相當於銀行每接受一筆做遠期購匯業務,就有20%的美元資金被人行凍結,增加了銀行的資金成本,這個資金成本會折算在遠期購匯業務的報價中,變相提高了遠期購匯的成本。
外匯風險準備金率是人行的「逆周期調節」工具,用意是透過影響匯率遠期價格,調節遠期購匯行為。此次調整基本的作用是,透過價格手段引導市場預期。即價格貴了,觀望的多了,遠期購匯少了,匯率貶值壓力小了。
人行上次調整外匯風險準備金是2020年10月12日,為了緩解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將準備金率從20%下調至零。這一次為了緩解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上調準備金率至20%。
而這也是本月人行第二次出手穩匯率。5日,人行宣布自1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即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8%下調至6%。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說明,人行此次調整,將提高銀行遠期售匯成本,降低企業遠期購匯需求,進而減少即期市場購匯需求,有助於外匯市場供需平衡。
至於為何調整?據第一財經報導,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說,此次人行上調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主要通過市場化手段,增加企業遠期購匯成本,通過影響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行為,促進外匯市場供需平衡,避免企業過度「順周期行為」(圍繞某一趨勢波動增強)、「羊群效應」(指受多數人影響,也稱從眾效應),導致外匯市場非理性波動影響資源有效配置,拖累大陸外貿和經濟復甦。
滙豐則認為,人行該舉措將增加人民幣沽空成本,並在短期內對投機活動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也有觀點指出,應對匯率波動,人行能有更多工具應對。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分析,下一步若出現人民幣匯率脫離美元指數走勢的異常波動,人行除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外,還可採取宣布重啓逆周期因子、加大離岸市場央票發行規模、強化跨境資金流動性管理等措施。
延伸閱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