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95字
全球第二大貨櫃航運業者馬士基集團(A.P. Moller-Maersk)執行長施索仁(Soren Skou)預期,之前在第一波新冠疫情帶動貨櫃海運榮景的因素,可能會在8月之後大幅反轉,出現需求萎縮、供應增加的「長鞭效應」,衝擊貨櫃運輸。(延伸閱讀:馬士基示警運量將下跌 貨櫃三雄應聲走跌逾6%)
英國金融時報(FT) 報導,隨著全球經濟成長停滯,馬士基預期今年上半年的貨櫃運輸量將減少,但受惠於創紀錄的運費,港口壅堵和供應鏈困境,這家丹麥航運公司預測今年全年獲利仍將創新高。
不過,施索仁在受訪時說,貨櫃運輸可能很快遭遇衝擊,因第一波疫情後帶動貨櫃運輸蓬勃發展的因素將大幅急速反轉,可能出現需求萎縮而供應增加的「長鞭效應」,和過去兩年航商苦於因應消費者支出激增的情況相反,「 當這發生時,速度會相當快」。
他說,一如馬士基之前的假設,這不太可能發生在下半年初期,但可能出現在8月或稍晚。馬士基是全球貿易的領頭羊,跨洋運送全球逾六分之一的貨櫃。數據供應商Sentieo上月指出,馬士基在財報發表和投資人大會上,提到近岸轉包、境內轉包和海外轉包的次數,至少是2005年以來最多。
施索仁在談到全球化時則表示,全球化並未瓦解,但貿易壁壘日益降低的時代結束了。他說,他沒看到美國或歐洲製造商讓生產業務回流的多少證據,反而是看到這些業者在亞洲尋找更多供應商。
他說:「全球貿易就在那裡,將隨國內生產毛額(GDP)增減。它沒有變得更自由化,所以我們不會看到更多的成長,但也沒有急劇反轉。」
施索仁坦承,民粹主義政治運動和美國缺乏新的貿易協議,造成一些影響,但他也強調,他沒看到供應鏈重大變化,「我們沒看到客戶將把生產轉移回歐洲,而是在亞洲擴散。短期、或甚至中期很難看到世界生產消費品的方式出現劇變」。
施索仁的這番評論,與許多企業高階主管的悲觀發言形成鮮明對比,許多企業主管認為全球化正遭受攻擊,特別是民粹政治人物。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