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52字
彭博資訊的最新調查顯示,投資人認為俄烏戰爭所帶來的商品通膨短期還看不到盡頭,花旗集團更警告,今年的「全球商品震撼」堪比1970年代。現在市場也憂心,在小麥價格大漲所帶動的替代效應下,稻米可能是下一種會漲價的主食。
彭博MLIV調查指出,64%的受訪投資人預期彭博商品指數將進一步上漲,包括小麥、銅、石油等商品的價格將續揚,而且歐洲今年冬季天然氣可能供不應求,將由煤炭補上缺口,也將刺激煤價走高。這項調查在6~10日對805名參與者進行訪調。
花旗集團的最新研究顯示,由於商品行情持續攀升,全球大宗商品買家今年的商品採購金額,可能比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前)激增5.2兆美元,增加的金額相當於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花旗也預估,以商品的下半年期貨價格來看,買家將比2019年多支付6.3兆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6.2%。
這項分析發現,無論是何種情境,若以花費金額占GDP比率推算,今年商品對世界經濟造成的震撼規模,將達到1970年代初期石油危機的水準。花旗分析師說,商品震撼持續愈久,對商品消費者、全球成長及股市的負面衝擊就愈大,可能引發歐洲經濟衰退,並傷害歐洲的生產競爭力。
分析師指出,若衝擊持續下去,歐洲和一些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成長最易受到打擊,但是,南美貨幣可望受惠。
今年來從小麥等穀類到肉品、食用油等糧食的價格都已大漲,原因包括肥料和能源價格走高、俄烏戰爭、及多國限制出口等。
CNBC報導,稻米這種亞洲多數國家的主食可能是下一種會漲價的糧食。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最新數據顯示,5月國際稻米價格為連續第五個月上漲,並攀抵12個月高點。
專家說,雖然稻米產量依然充足,但小麥價格上漲,加上農耕成本普遍攀高,使米價成為值得關注的對象。野村首席經濟學家瓦爾瑪(Sonal Varma)說,小麥漲價可能會導致一些消費者改用稻米替代,提高需求,並使現有庫存減少。
不過,瓦爾瑪依然認為稻米價格大漲的風險仍低,因為全球庫存充足,且印度今夏收成預期良好。路透5月底報導,泰國和越南正協商調高稻米出口價格。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