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385字
#鴻海MIH電動車平台首開會員大會
(關鍵事件:3月25日MIH首開會員大會、30日鴻海法說會)
自從鴻海宣布成立MIH電動車開放平台後,鴻海股價便一路上攻,上周鴻海股價創下11年歷史新高,18日盤中攻上131.5元,收在129元。本周,鴻海的電動車平台,即將舉辦首次會員大會,能否再帶領鴻海股價續創新高,投資人眾所矚目。
電動車正夯 MIH平台會員破千
自從去年,特斯拉股價開始飆漲,電動車就成了市場顯學,鴻海集團技術長魏國章就表示,參與MIH電動車平台的全球廠商,數量已經達到1,065家,預計7月起聯盟就能開始獨立運作,初期會以造車為主,接下來要投入提升使用者體驗。
起初發表MIH電動車平台時,鴻海宣示,要打造成電動車產業的Android,以開放平台為基礎,除了協助硬體製造,「軟體」也是MIH平台的主軸之一,魏國章說明,在千家參與廠商中,有接近200家的夥伴與網際網路相關。
科技業投入電動車阻力大 鴻海能突圍嗎?
現在除了特斯拉,蘋果、Sony都有意發展電動車,但未來似乎不免要與傳統車廠正面槓上,許多傳統車廠,都已經打算推出自家電動汽車。
市場外傳蘋果正在尋找代工廠,一度傳聞南韓現代汽車的子公司起亞(KIA),正與蘋果洽談合作,但似乎遭遇了不少阻礙。外界推估,要說服傳統品牌車廠幫助科技業者「代工」電動汽車,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鴻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但卻是汽車產業的新生兒,能否受蘋果或其他有意投入電動車的新血青睞,仍待觀察,不過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牛年開工儀式已透露,今年第4季,MIH平台就會推出2輛電動汽車、1輛電動巴士。
劉揚偉說:「2025年鴻海在全球電動車市占,達10%的目標不變。」
電動車題材加持 鴻海真能200元?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曾向小股東承諾,鴻海的股價將會回到200元,看到現在股價氣勢如虹,這個目標似乎有望實現了。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上周就分析,近日台積電、台達電、聯發科、聯電,這4檔台股要角都出現回檔,唯獨鴻海除外。他認為:「當台積電回檔時,鴻海扮演的角色會更為重要。」
謝金河說明,下一步若鴻海能在MIH、電動車有進一步發展,毛利率從3到4%成長到10%,「鴻海可能複製台達電模式,本益比從15倍拉到30倍。」
柯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則提到,目前鴻海股價的「超漲」,是反應未來二年的股價,他認為「鴻海抱2年不是問題」。
#貨櫃航運三雄法說會 本周起接力登場
(關鍵事件:3月23日萬海法說會)
後疫情時代,最受投資人矚目的類股之一,就是被視為景氣循環股的航運。航運三雄長榮、陽明、萬海的法說會,本周起將將接力登場,3月23日由萬海打頭陣,接著29日換陽明上陣,4月1日則輪到長榮接棒。航運業的營運佳績能維持多久,將會是投資人關注焦點。
營運亮眼 貨櫃航運三雄1、2月都大賺
運價高漲,讓海運未來展望前景俏,貨櫃航運三雄1、2月都繳出亮眼成績單,長榮以及陽明,營收都寫下歷史新高,萬海則是創下歷史次高。
長榮海運累計1、2月營收,高達580.64億元,年增率達95.35%。陽明海運1、2月累計營收則是412.74億元,年增率達74.85%。萬海1、2月則賺了258.08億元,年曾高達122.49%。
儘管法說會主要是公布去年財報,不過,投資人更關注,貨櫃航運三雄如何看待今年展望。
為何航運正夯?
疫情初期,世界各國紛紛封起國境,正如同現在的車用晶片缺貨潮一樣,去年初貨運業者過於低估2020下半年的景氣復甦力道,減少船隻、貨櫃供應量。
不料,中國大陸迅速從疫情中恢復,世界各國也積極研發疫苗,加上多國下猛藥紓困,讓2020下半年景氣強勁復甦,貨運供不應求,去年11月起,全球貨櫃航運缺櫃又缺船,讓航運合約價格不斷上漲。
近期,萬海積擴大投資布局,斥資打造貨櫃,買進、訂製中小型船舶,10日更斥資292億元建購9艘1.3萬TEU(20呎櫃)船隊,打算長期布局遠洋航線,萬海有何打算,或許我們能從法說會得知。
#英特爾的逆襲 新任CEO上任首談展望
(關鍵事件:3月23日英特爾新任執行長發表主題演講)
本周英特爾新任執行長杰辛格(Pat Gelsinger),將會在台灣時間3月24日,於英特爾官網發表主題演說,以「Engineering the Future」為題,說明英特爾的未來發展。這也是英特爾新任執行長2月15日走馬上任後,首度公開演說。
另一方面,英特爾也可能會在台灣時間3月27日,發表首款獨立電競顯示卡「Xe HPG」系列顯卡,英特爾在上周推出該顯卡官方影片,儘管只是短短33秒的影片,但仍在社群引起迴響。
背腹受敵 英特爾如何逆襲
美國半導體龍頭英特爾(Intel)去年獲利雖然成長,但面對AMD強力挑戰,顯得有些招架不住,伺服器、消費級處理器,都被AMD逐漸蠶食。甚至連合作15年的蘋果,都拋下英特爾,自製M1處理器,最大原因正是因為英特爾的高階製程卡關。
前陣子,台灣投資人都期待英特爾,將大量轉單交由台積電生產,不過,杰辛格在1月的法說會,卻宣布「2023年多數晶片仍自行生產,未來將採雙軌制生產,也會委外代工。」表明了僅有少量產品會委外代工,最核心的CPU處理器,似乎仍會由英特爾自行生產。
這次杰辛格宣布發表的主題演說,或許將揭示英特爾如何突破製程困境,1月法說會他曾形容,「英特爾是國家資產,英特爾的成功對美國至關緊要。」
晶片大缺貨 美國會助拳英特爾嗎?
前陣子車用晶片大缺貨,讓歐美國家開始意識到,自主生產的重要性,英特爾與半導體廠、汽車廠,都向美國國會喊話,應推出各種措施,幫助美國生產處理器的實力,包含提供獎勵設置工廠、稅制抵減等措施。
英特爾前任執行長史旺(Bob Swan)卸任前,就曾聯合多家美國半導體廠商,聯名致函美國總統拜登,持續支持美國半導體生產,以免失去產業優勢。聲明甚至點名,若美國的晶片大量外包給台灣、南韓,將會造成國安問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