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notice-title img

📢 讀好文抽 AirPods!


本周獎品大升級!
讀 3 篇科技主題文章
👉AI、半導體、電動車👈


追蹤趨勢 登入閱讀拿好禮 🎧


不再通知
notice-title img

📢 讀好文抽 AirPods!


本周獎品大升級!
讀 3 篇科技主題文章
👉AI、半導體、電動車👈


追蹤趨勢 登入閱讀拿好禮 🎧


不再通知

2025全球名家瞭望/我們需要挺人類的 AI 策略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塞默魯。
(路透)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塞默魯。 (路透)

本文共1311字

經濟日報 艾塞默魯

【閱讀集點 好禮雙重奏】

1點已入帳!

人工智慧(AI)可能改變我們所熟悉的世界。情勢變化多快,誰又會從中得利,有待觀察。

若聽信業內人士所言,或許以為能執行任何人類認知任務的「通用人工智慧」(AGI)技術已近在眼前。但檢視實體經濟,迄今未見AI導致革命性的生產力成長。據我估計,未來十年,人力遭AI取代的比率不會比5%高多少。AI模型要學習判斷、多層面推理能力並勝任多數工作所需的社交技能,AI和電腦視覺技術要進步到能與機器人結合、執行精密的體能任務,都需要更長的時間。

但AI已能造成傷害:深偽、操縱選民和消費者、大規模監控,只是冰山一角。AI也可用於大規模自動化,卻未必能提高生產力。若是如此,大量部署AI替代人力,不僅徒勞無功,還會製造莫大痛苦。

我們需要截然不同的AI—既能輔助勞工、保護個資和隱私、改善資訊生態系,也能強化民主。這不僅技術上可行,對社會也有益。

AI是一種資訊科技。不論是預測形式(社群媒體平台上的推薦引擎),或生成形式(大型語言模型),皆從巨量資料篩選出有用資訊,並辨識相關模式。有用的資訊能驅動生產力成長。從教師、技師到藍領勞工,許多職業正因欠缺特定資訊和訓練,而對處理日益複雜的問題力不從心。為何有些學生程度跟不上?哪些設備需要預防性維護?像飛機這麼複雜的產品,如何偵測零件故障?

AI若用來解決這類問題,導致的生產力成長將遠超出我的預測。AI若用於自動化,將取代勞工;若用來提供勞工更精確的資訊,服務需求會增多,收入隨之提升。

遺憾的是,這條路有三大阻礙。

首先是對AGI的執迷。業界夢想打造出超級聰明的機器,以致忽略AI真正的潛力在輔助勞工。聊天機器人能寫莎翁十四行詩,能幫電工執行複雜的新任務嗎?工具應有的功能,是協助人類把不擅長的事做得有效率,槌子和計算機辦到了。科技業卻偏好能替代、而非輔助真人的數位工具。應強調的不是機器的優越性,而是借重其最大長處:強化並擴充人的能力。

其次,人力資源投資不足。AI要成為賦權人類的工具,唯有在訓練和技能上也做足投資才行。如果大多數人都不能使用AI工具,或無法存取、處理AI工具提供的資訊,輔助勞工的成效就等於零。要確保AI對人類有益,唯一方法是投資各個層次的訓練與教育。投資與AI互補的技能並不夠;真正需要的是教學生和勞工與AI工具並存、如何正確運用。

第三個障礙是科技業的商業模式。除非科技公司投資,否則AI不會改良。科技業現在更集中化,主宰市場的公司都致力於追逐AGI以及取代、操縱人力的應用。數位廣告、數位工具銷售和自動化服務,在科技業營收的占比甚鉅。但新商模不可能憑空冒出,科技巨人壟斷關鍵資源,包括資本、數據以及人才,懷有抱負的新秀居於劣勢,即使技術有突破也可能被收購,遑論挑戰科技巨人。

我們需要反AGI、挺人類的AI策略。應賦權勞工和民眾,把AI往正確方向推進,並實現AI作為資訊科技的潛力。那種願景要成真,需要新的論述,以及更妥善的法規和政策。政府可協助扭轉AI發展方向,而不是等問題發生再被動反應。但首先,決策者必須先認清這個問題。

(作者Daron Acemoglu是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湯淑君)

本系列專欄由富邦金控獨家贊助

富邦金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本文為與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瑞斯特雷波[Pascual Restrepo]共同撰寫,兩人皆為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上一篇
2025全球名家瞭望/重現川普榮景…沒那麼容易
下一篇
2025全球名家瞭望/巴塞爾協議面臨生死關頭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