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661字
行政院最快本周將對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提出覆議案,預料朝野還有一波政治攻防,不過,稅收這一塊應是塵埃落定了,今年度稅收預計較去年度大增4,700億元,增加兩成。對照今年名目經濟成長率預估約5%,稅收卻能增加兩成,到底財政部的底氣在哪裡?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度中央政府稅收超徵3,757億元,今年度還能再超徵嗎?
重點馬上看
- 立院加碼稅收預算 財政部有底氣不吭聲
- 台灣稅收超徵的祕密
- 延伸閱讀
財政部近期公布去年中央政府實徵稅收2兆6,897億元,這已經扣掉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而立法院要求的今年稅收預算是2兆7,844億元,算下來,年增率是3.52%。
如果今年經濟成長和預期一樣,按往年經驗,單靠自然成長,稅收應該可以達標。
但也不能不考慮「不測風雲」,財政部長莊翠雲先前在立法院答詢一再強調,短徵也曾發生過,像2020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中央政府短徵700多億元,而今年國際不確定因素特別大。
立院加碼稅收預算 財政部有底氣不吭聲
說起來,今年度的稅收預算審查很戲劇化。早先在立法院財委會,有藍白立委質疑財政部「虛列」稅收,是在抱賴政府大腿,用來膨脹歲出規模,因為19.9%的成長率較之以往實在太高,例如去年度才編4.7%。可最終,審查結果卻反向加碼105億元,沒有與支出面一併刪減。
於是,今年度稅收預算較去年度調升4,700億元,比新財劃法預估移出3700億元給地方還多。只是,稅收預算調高,沒聽到財政部公開叫苦。
為什麼不緊張呢?回頭檢視19.9%稅收成長的理由,財政部確實有其底氣。除了自然成長,底氣也來自租稅措施。賦稅署官員指出,關鍵點有三。
一是,金融營業稅不再撥入金融業特別準備金,去年撥入447億元,今年起,這筆錢全納入預算。因為貸款利率提高,去年金融營業稅較預算數多了六成五。
不過,新修正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將營業稅全部劃歸地方,中央努力的果實最終可能全由地方收割。
二是房地合一稅繼續成長。去年房地合一稅首破千億元,較前年增加390億元,成長飛快。營利事業賣2016年以後買進的不動產已適用房地合一新制,而個人賣不動產,隨著實施新制時間日久,適用案件逐年增加,申報舊制財交所得的案件逐年減少。
三是CFC(受控外國企業)制度實施,去年5月是首年報稅。第一年就收了270億元,全計入所得稅。和房地合一稅一樣,預計CFC稅收以後也會逐步增加。
270億元是什麼概念?超過同年(2024年)印花稅加上娛樂稅的總合。多位藍白立委上個會期主張廢印花稅、部分停徵娛樂稅,2024年印花稅收到188億元、娛樂稅收到20億元。
台灣稅收超徵的祕密
值得注意的是,把時間拉長會發現,已經好幾年了,中央政府稅收都超乎預期的成長,從2021到2024年,每一年超徵金額幾乎都超過3,000億元。
財政部統計處官員說,稅收大幅成長的首功是營所稅,2016年營所稅首次破5,000億元,超越綜所稅。自此,除了2020年受疫情影響外,年年都是第一大稅目。財政部官員指出,這趨勢和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相反,人家是綜所稅高過營所稅。
1、AI助攻 營所稅大進帳
營所稅自躍居第一之後,還一路邁大步,拉開和第二名綜所稅的差距。從2016年的5,104億元,到2022年跨過兆元門檻,2024年實徵1兆1,219億元,不過八年,稅收翻了一倍多。
其間有稅改的累加因素,而竟然,每次疊加的新稅制都沒有引起太大的反彈。
主要營所稅稅改包括:2016年對境外電商課營業稅,其後有資料課營所稅;2018年由兩稅合一走向兩稅分離,營所稅率由17%提高到20%;2021年7月營利事業適用房地合一2.0;2023年CFC制度日出;產創條例10之2中規定,適用租稅優惠企業有效稅率2024年起由12%提升為15%;
稅改今年繼續,2025年起,年收入達7.5億歐元的跨國企業最低稅負由12%調升到15%。賦稅署長宋秀玲說,這項規定已報行政院。
稅收由統計處發布,統計處官員說:「稅改應該是其次,最主要的原因是AI產業賺很多錢。」連帶推升綜所稅、證交稅的稅收。
主計總處副主計長蔡鴻坤從總體經濟的角度,點出稅收大幅超徵的另一個原因:台灣製造。
他說,製造業生產量增加,附加價值率提升,使得企業獲利大幅成長。稅收跟著超徵。
看看大國,再看看台灣,蔡鴻坤為台灣按讚,他說:「這麼短的時間內,這麼大的產業結構調整,幾乎沒有產生什麼後遺症,這很不簡單。」
那些調整?蔡鴻坤拿數字說話:首先是投資率躍升。2016年的投資率是21.6%,2024年是26.1%,「GDP去年是25兆多元,差1個百分點是2,500億元,差4個百分點是一年差1兆元。」這數字反映台商回流根留台灣、半導體大幅擴廠。
2、出口、經濟成長回神
其次,出口、GDP成長超越全球。兩成長數字曾經低於全球平均,近年才又超越全球平均。2011-2016年,全球出口量平均成長3.8%,台灣只成長2.4%。2017-2024年反向超越全球,全球成長2.8%,台灣成長6.2%。受出口帶動,2017-2024年經濟成長率高於全球,同期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率2.7%,台灣是3.5%。
此外,附加價值率大幅提升。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在100年是20.6%,簡單概念是生產價值100元產品,創造20.6元GDP,到了112年來到34.8%。很多的廠商毛利率大幅提升,獲利大幅成長。
蔡鴻坤強調:「全世界很少有一個國家在這一段時間附加價值率提升這麼多的,只有在台灣。」
再講細一點,獲利大幅成長的企業集中在AI相關產業。蔡鴻坤指出,「資通與視聽+電子零組件」產品占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由2011年的36%上升到2024年的65.2%。
稅改今年繼續,產業結構調整也繼續嗎?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一開年帶來好消息,1月工作天數少較去年同月少5天,出口竟然正成長,「超過我們的預期。」「創新科技和AI的擴散發展這個趨勢是沒有變的。」
隨著近年稅收大幅超徵,財政部國庫署分享「債留子孫」減輕的資訊,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占前三年名目GDP平均數比率自2012年底高峰36.3%下降至2024年底的25.8%。
稅收夠多,也不舉債了,2024年原編列1,571億元舉債額度沒有動用,同時增加200億元還本額度。也就是說,中央政府超徵的錢,國庫署動用1,700多億元,餘約2,000億元可以支應未來財政需求。
延伸閱讀》台灣稅收超徵2/愛國富豪特別多?CFC首年收270億 錢藏海外公司列今年查稅重點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