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228字
「有一個住附近居家照顧的阿嬤,她那天心情不好,我們照服員就推她進到咖啡館,就讓她靜靜坐在窗邊,輕輕握住她的手。剛好太陽照進來,我覺得那一幕好感動。」中化銀髮總經理李宗勇形容的這一幕,發生在2018年台北泰順街巷弄一間日式建築的「暖時光咖啡館」裡。
- 重點馬上看
- 1.「暖時光日間生活館」小檔案
- 2.暖時光咖啡館 沒有被輪椅禁錮的孤單
- 3.社區日照中心 打造原居安老
- 4.重視「復能」協助長輩建立自主權
- 5.附服務型高齡宅 家裡就是養生村
- - 延伸閱讀
疫情三年,「暖時光咖啡館」收攤,但那一個陽光照耀長者的溫暖時刻,在2022年又以「暖時光-復能職能治療所」復出;今年3月底,土城的「暖時光日間生活館」接棒開張。
李宗勇強調:「我們的概念是在社區裡經營一個日間照顧中心,讓長輩也願意出來,在日照中心交朋友也好、重新學習也好,增加和社會連結的機會。」
暖時光咖啡館 沒有被輪椅禁錮的孤單
李宗勇回憶,疫情前,2018年,中化銀髮在泰順街向台大租了一個日式老房子,成立「暖時光咖啡館」,還請了擁有七張國際證照的專業咖啡老師來煮咖啡,一杯150元,仍是吸引很多長者。因為在那裡同時舉辦各種多元的課程,例如讓退休的長者分享如何經營退休生活,長輩也可以在那邊學習很多東西。
「在那邊練兵練了三年,我們營造出長照的氛圍,不是推著輪椅被禁錮的孤單,而是很多元,即使是坐輪椅進來,在這個空間也可以得到快樂,慢慢的恢復生活機能,或是延緩退化。」李宗勇說。
李宗勇說的景象,正是中化銀髮在土城「暖時光日照生活館」一心想要打造的日照中心:在市區裡的社會住宅一樓200坪空間,擁有整片透明的玻璃窗,讓行動不便失能和失智的長者,上課時可以看到窗外草木扶疏,也看到路過的人群,心情不自覺的好起來。
現在也擔任台灣銀髮產業協會理事長的李宗勇指出,「因為『老』這件事情,大家都沒有經驗,等你面臨的時候,就老了」,因此2021年,協會先針對55歲到64歲的初老者希望的居住環境深度調查,也同時提醒他們想像老了需要什麼。最後歸納出五大安居設計、四個面向,包括對空間環境的安心感、社會參與的富足感、整合服務的舒適感,以及自我成長的成就感,「這是即將步入高齡者的需求。」
社區日照中心 打造原居安老
李宗勇舉土城的「暖時光」為例,「我們現在找到的模式就是『原居安老』的核心概念,把服務帶進長輩熟悉的社區裡」,因此選在社會住宅裡,提供老人日照服務。
當老人還可以走出來的時候,就有可以活動的生活圈;當老人可能行動力更差的時候,未來就需要到家的服務,在不同的階段把服務帶進去,目的是希望長輩在原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房屋住到終老。
在政府積極推動「長照2.0」政策,目前全台灣公、民營長照中心已突破1,000家。「暖時光」有什麼不同?中化銀髮副總經理陳佳雯認為,日照中心是以提高長者生活復能為目標,因此「暖時光」和工研院共同引進在日本運行10多年的日照AI復能系統ICTREHA,運用AI智慧演算,已經建置累積超過2,700萬筆的數據資料庫,以便在自然地休閒社交和樂齡共享過程,持續幫助長者保有及恢復自主生活的能力。
中化銀髮到日本考察,參考日本的「日高日照中心」,協助長者恢復生活自理的能力,因此叫做「復能」,而不是復健。「暖時光」運用ICTREHA,包括有氧運動、肌肉訓練、認知訓練、伸展、運動項目、營養管理、血壓管理、日常活動共八大原則,提供長者生活復能,台灣也研發超過100種在地的活動教案。
土城的「暖時光」目前正在試營運階段,每天上午有15位失智、失能的長者參加。短短4個小時,長者必須把輪椅放在外面,自己慢慢的走進活動教室,獨立行走是復能的第一步。陳佳雯說,
重視「復能」協助長輩建立自主權
「我們不希望長輩來只是被照顧,或是因為時間很多、沒地方去,就被家屬送來日照中心,照表操課,這不是我們想要做的日照。因為對高齡長者而言,健康的很多定義都必須重新解釋,生活自主能力其實是最重要的事情。」
陳佳雯進一步解釋,當長者一開始進來,「暖時光」就會根據每個人身體的參數,包括疾病狀況、情緒等資料輸入,經過AI演算就能提供和長者有類似狀況的人相關案例,建議長者可以多做哪些活動,並讓長輩有選擇權,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或課程,以便改善身心能力。
「當這些活動是有目的性、有意義性的時候,長者自主參與的意願,絕對會增加,而不再是被逼著來參加的心情。」陳佳雯觀察,如果長者進來日照中心不再是被動而來、被照顧、被安全監視而已,就能夠誘發長輩自主、自動自發的意願,改善身心的狀況,就像有一位老伯伯來的時候必須推助行器,經過慢慢訓練,可以撐著雨傘走路。
中化銀髮行銷公關經理張雅欣也說,「我們希望推動『原居安老』的模式,主要是看到很多養生村訂下的入宿條件,都要長輩是健康的、能夠生活自理,甚至還要先健康檢查,但如果長輩65歲買得起、住進去,20年後已經85歲,屆時可能失智、失能,又要搬到其他機構養護,這樣是適合長者晚年的理想作法嗎?」
附服務型高齡宅 家裡就是養生村
另一方面,中化銀髮除了經營日照中心外,現在也和建設公司(將捷)合作,共推「附服務型高齡宅」,即便老人不出來,也能讓服務進去住宅或社區,發展除另一種「原居安老」的可能樣態。
李宗勇分析,現有的養生村地點通常比較偏僻,又切斷鄰里關係,好像一群長者在同個地方離群索居,但到了長者晚年,其實更需要的是鄰里間或是社區的關懷,這些更重要,脫離了反而不好。
尤其,台灣屬於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鄰里關係也比較親密,長輩若能夠在他熟悉的社區或是原來的家終老,這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現在要做的是社區安老」,例如長者就醫不方便,或住在高樓層不容易出門,醫療資源就進去,這些必須越來越普及,也要讓民眾知道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就能讓「原居安老」做得更好。
李宗勇說,高齡友善的附服務型住宅,基本上就是去中心化,不一定要到某一個定點、某一個中心,長者才能享受服務,我們希望打破這樣的模式,做到把適合的服務和資源輸送到長輩的家裡,例如從線上的社區APP資源整合線下實體的服務,透過既有的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陳佳雯也描繪中化銀髮和建設公司合作的實驗建案裡,每一種型態的住戶都有,包括年輕人、老人、小家庭或三代同堂家庭,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屬於全齡宅,中化銀髮則在社區裡成立類似「暖時光」的服務站,提供實體服務,例如失能長者需要協助,可在社區大樓的APP提出需求,就可立刻派照服員前去照顧。
李宗勇強調,長者不應該最後只能很孤獨,好像被隔絕在一個大家都是高齡集中的地方,如果在大家自然而然互動的社區,雖然年紀大了,體力、勞動力下降,但可以傳承人生經驗或專業技術,例如社區年輕的家庭要出遠門,家裡的植物需要澆水或毛小孩寵物沒有人照顧,社區裡的長輩也可能協助,讓每一個角色都有能夠持續貢獻的價值。
「超高齡社會來臨,未來65歲人口會很快增加,高齡化問題勢必越來越嚴重。如果讓長者健康退化,至少壓縮未來臥床時間不要太久,可能連安養中心都不需要進去。我們希望『原居安老』最終可以呈現這樣理想的狀況。」李宗勇說。
延伸閱讀 》
老了住哪裡?1/舊飯店搖身一變全齡宅 幸福久久窩「以租安老」 打造市場新模式
老了住哪裡?2/養老就在都市內 日勝生旗下樂陶居打造平價有溫度的退休宅
老了住哪裡3/董事會要蓋美式透天賣竹科 他卻花60億打造高檔溫泉養生村 台灣房屋押寶銀髮宅
老了住哪裡4/窗外是櫻花 長庚養生村虧20年終打平 祕藏一段王永慶齊邦媛的對話
老了住哪裡5/每天做調查 「抱怨」成進步動力 雙連安養中心主打感動式服務
老了住哪裡7/特別篇:王建煊打造「天使居」 貧苦獨居老人的小天堂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