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678字
「以前每天早上去安養中心上班,辦公室經常已經有家屬等著要跟我抱怨,那時我壓力大非常大,手機24小時不敢關,做不到幾年,整頭黑髮開始變白。」說話的人是雙連安養中心(簡稱雙連)前執行長蔡芳文,他提到,表面上,雙連是照顧432位老人,實際上也面對他們的家屬。
位在新北市三芝的「雙連安養中心」是台灣長照界的模範生,創立24年間,吸引歷任總統、行政院長參訪,獲獎無數。
儘管蔡芳文已從雙連退休多年,不過,業界提到雙連,第一個想到的還是蔡芳文。正因如此,現在的蔡芳文更忙,2021年疫情前應邀到中國大陸傳授經營安養中心的經驗;疫情後,在全台趴趴走,擔任多個高齡宅、養生村建案的顧問,賴清德總統競選時的高齡人口政策,他也參與其中、提供建言。
教會力量支援 主打感動式服務
如今也是銀髮族的蔡芳文,回憶當時創建雙連的甘苦談,他說,成功「心法」就是提供讓人感動的照顧服務。
雙連目前提供連續性的老人照顧,從健康、亞健康、輕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臥床,以及插管、認知功能喪失七個階段的長輩都包含其中。432個床位全滿,同時還有將近2,000人排隊等待入住。蔡芳文自認:「雙連的成功關鍵因素,是符合長輩(顧客)需求。」
雖然只是簡單的「符合長輩需求」六個字,但籌設雙連之前,蔡芳文從基隆一直到屏東,至少走過100間「榮家之家」和民間的安養機構參訪,還跑了12個國家去看國外案例,其中幾個國家還帶著建築師一起去,最後才和建築師一起規劃設計。
他苦笑說:「因為我們都沒有老過,許多人設置安養中心、銀髮宅等,都只是看了一些書,想像老人需要什麼,就不是很真實,實際了解顧客的需求是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在興建安養中心之前,雙連教會已辦了社區大學,蔡芳文也從中獲得寶貴經驗。「當時一班42個人,辦了3年就有600多人,我們就有機會開始去認識人老了以後的生理、心理變化,軟、硬體需求是什麼,慢慢瞭解之後,才開始蓋雙連安養中心。」
感動的空間設計 寬敞、光線柔和
正因深入研究老人的生、心理狀況,蔡芳文發現,台灣很多建築法規的規定都是低標,例如《長照服務法》規定老人居住面積不得低於16平方公尺,「這大概只有5坪多,裡面要一張床、一個淋浴間,如果還要有一個流理檯,一個人住感覺太小了」。
所以當他蓋雙連,甚至後來被邀請到中國大陸幫忙規劃養老宅,「我的空間要求最少是2倍,10坪住起來才不會有壓迫感。」
蔡芳文說,他放寬空間的標準,現在雙連內部,包括房間、餐廳、走道等老人生活的環境都很寬敞,而且淨高度也都很高,這樣長輩在生理和心裡都很舒服,沒有壓迫感,「因為環境會影響心情,營造讓長輩舒適的環境,他們就不會住進來,很快就想要離開。許多細節都是我們可以做的。」
在硬體的無障礙設施上,蔡芳文舉例,一般電梯的門幾秒就關起來,有時候人還沒有完全進去或走出來就被撞到,「雙連就考慮長輩若拿拐杖慢慢走,會怕被電梯夾到,所以電梯加了整排紅外線、72個點,任何一個長輩100%進去或離開,門才會關,這樣老人就不會緊張,這就是生理、心理無障礙。」
「雙連也注意到長輩需要的燈光和一般住宅不同,年輕人可能要燈光亮一點,但在雙連除了教室要讀書學習,需要較亮的燈光,其他地方都是黃色燈光占40%、白色燈光占60%,因為這樣的光線非常符合老人心理、生理的需求。」
蔡芳文自豪的說:「而且我們用折射的燈光,這是思考許多長輩可能有白內障、青光眼,直接照射的燈光對眼睛會不舒服,所以我們會設計柔和的燈光,不會刺眼。」
對老人講話能不要像對小孩子嗎?
雙連不僅從一開始在環境的營造上做足功課,蔡芳文更重視對長輩提供感動式的照顧服務。他直言:「我們所有員工進來的第一堂課都是我上課,沒有什麼秘訣,就是要讓老人家感動。不是以為考到一個證照、一張畢業證書就可以服務長輩。」服務照顧首要是態度,其次才是專業技能。
他舉例,曾有一位護理師照顧一對新來的老夫妻,護理師很制式化的告訴老夫妻住進來以後,雙連會怎麼照顧、怎麼管理,連用藥怎麼吃都很清楚交代,未料那位老先生是退休醫生,耐心聽完護理師講了20多分鐘後,就跟護理師說「妳講的很詳細,但以後口氣可以不要把老人當成是小孩子一樣對待嗎?」
蔡芳文認為,「專業團隊的態度決定高度」,他希望雙連的工作人員用對待家裡爸爸媽媽的心態照顧長輩就好,並且傾聽長輩的建議或抱怨,面對事情積極改進,盡力做到符合長輩的需求,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雙連竟研發出包括沙發椅、電動床等23項適老性產品,交給工廠生產,對外銷售,既提升服務品質,也增加雙連的附加價值收入。
雙連也開發出ICT經營管理系統,獲得經濟部創新獎,並透過友達光電(2409)進一步優化,產品出口到日本、加拿大等國。蔡芳文說,這項系統賣了新台幣10億元,成為雙連獲利的來源之一,「大家都認為做安養中心一定不賺錢,要靠募款,雖然雙連是財團法人可以募款,但我們面對董事會,還是有點壓力,結果我們從長輩的抱怨,轉化為商機,變成生財的產品。」
每天做調查 降低退住率
還有一個讓雙連維持穩健經營的因素是進住率和退住率。蔡芳文分析,「大家都說一個事業前三年都會賠錢,這是錯誤的觀念,應該從第二年開始就要賺錢。」因為第一年前面12個月顧客慢慢進來的進住率要100%,這樣第二年的收入就是100% ,「如果到了第三年、第四年進住率還只有60%、70%,一定會賠錢。」
至於退住率就是要控管到零空床率,就沒有損失,蔡芳文坦言:「這就要思考長輩退住的原因是什麼?如果都能非常符合長輩的需求,退住率就很低,反之,是否哪裡出了問題?」以雙連而言,我們就要求每天提供的食、衣、住、行、育、樂、醫療支援等,要達到長輩95%以上的滿意度。
這個要求聽起來很驚人,但蔡芳文說,「我們不是三個月、半年做一次調查,而是每天都做。」例如餐點的滿意度,我們在餐廳外放滿意和不滿意兩個桶子,如果長輩滿意,就在滿意的桶子丟紅球,不滿意就在不滿意的桶子丟白球,廚房每餐都可以做滿意度調查,就連員工的考績也是由長輩和家屬來打。
「畢竟一個清潔員工到阿公、阿嬤房間打掃,乾淨與否是阿嬤比較清楚?還是主管比較清楚?」這些反應才是真實的,若到執行長層級打考績,非常不真實,蔡芳文說。
設付費家屬房 鼓勵子女陪住
在雙連除了安養照顧、養護照顧、失智症照顧三大部分外,家屬陪伴房也是一大特色。蔡芳文解釋,「雙連多蓋了76個房間, 讓長輩的小孩子來看父母,不是待了幾個小時就走了,可以多住幾天,了解父母在這邊的生活,多陪伴父母。」就曾有一個在美國工作的工程師休假來雙連看父母,在家屬陪伴房住了一個月,回美國後把在雙連看到、感受到的情況投稿到外國媒體,等於幫雙連做廣告宣傳。
面對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銀髮族最基本的居住需求,迫在眉睫。蔡芳文認為,包括價格高昂的養生村、只租不賣的高齡宅,或是像雙連一樣的安養中心,市場上各式產品都需要,而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也是必然的趨勢,不過,高齡長輩換屋或尋找一處符合養老需求的居住環境,未來應會採取租賃銀髮住宅的模式為主,比較不會是投資購屋的型態,再加上目前或未來新建的銀髮宅都會提供食、衣、住、行、育、樂、醫療支援等各項服務,租屋型態的銀髮宅肯定會成為以後的主流。
蔡芳文說,老人居住問題的面向太廣,需求很多樣化,現在政府比較關心中低收入戶者的住宅議題,例如增建長照機構、社會住宅等,但未來建議在政策上應以短、中、長期方案,擬定一般高齡長輩都負擔得起的多元智慧健康友善環境的住宅政策。
尤其,在土地取得政策上,政府應儘快通過私立學校用地的退場機制,降低土地成本,才能吸引民間企業進來市場蓋銀髮宅。
此外,蔡芳文主張,對於有需要住到長照機構的長輩,建議政府給予經費補助,鼓勵長輩住進機構,原因是,住宿長照機構有設立標準,專業人員有訓練,又有評鑑制度,管理也比較具體;同時,將具有綱性照顧需求的長輩,引導到長照機構,政府補助經費轉移部份到長照機構,可降低依賴移工在家照顧的風險,大多數的家庭就可以減輕住到長期照顧機構的經濟負擔。
延伸閱讀 》
老了住哪裡?1/舊飯店搖身一變全齡宅 幸福久久窩「以租安老」 打造市場新模式
老了住哪裡?2/養老就在都市內 日勝生旗下樂陶居打造平價有溫度的退休宅
老了住哪裡3/董事會要蓋美式透天賣竹科 他卻花60億打造高檔溫泉養生村 台灣房屋押寶銀髮宅
老了住哪裡4/窗外是櫻花 長庚養生村虧20年終打平 祕藏一段王永慶齊邦媛的對話
老了住哪裡6/特別篇:「暖時光」打造原居安老 服務直送到社區可能嗎?
老了住哪裡7/特別篇:王建煊打造「天使居」 貧苦獨居老人的小天堂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