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460字
2024年6月,李真獲頒美國以色列博物館之友的「雕塑藝術傑出成就獎」。此獎項表彰贏得全球藝術界讚賞和受尊重的傑出在世藝術家,而李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雕塑家。
李真,作為國際藝術市場最受歡迎的台灣雕塑家之一,其展覽經歷與能見度僅次於已故的朱銘大師。放眼在世的華人甚或亞洲雕塑家中,李真的成就拔得頭籌。本文將深入探討李真的藝術生涯、創作風格、對當代雕塑藝術的貢獻以及拍賣市場現況。
根據Artprice的藝術拍賣數據中心的統計,2024年度總成交量的全球排名(World Ranking),李真佔第412位,年度交易量為US$2,514,412(約8228萬台幣);而朱銘大師排名第382位,年度交易量US$2,684,088(約8784萬台幣)。李真目前的最高拍賣紀錄是《大士騎龍》銅雕,2021年4月締造台幣6497萬元或1797.5萬港元(US$2,316,168)成績,相對於朱銘的《單鞭下勢》銅雕於2010年12月拍出台幣8224萬元或2103萬港元(US$2,711,507)(匯率換算各以當時匯率計算)的天價。後輩李真的藝術行情頗具有潛力。
多年前李真經常往來於台中與上海生活,探尋文化經典傳統,激發創作的靈感。近幾年,李真與家人幽居於苗栗三義的山間,一處以「隱辰山居」為名的莊園。山居莊園規劃有美麗的植被和造景,他的幾件知名銅雕作品如《無憂國土》、《大士騎龍》、《天闕輕舟》、《清風雲露》等錯落於山屋外的莊園,景色隨著四季變化,山嵐水氣雲霧裊裊,簡潔素樸的當代建築佇立其中,宛如人間仙境。
成長背景與創作淵源
長期生活與工作於台灣中部,李真的成長背景也起源於此。李真,原名李正富。1963年出生於雲林縣二崙鄉來惠村,濁水溪南岸一個純樸的農鄉。家中從事裝潢材料行。在他的印象中當時的父親總是忙碌地為家庭奔走,母親是純樸的家庭主婦,兼做手工持家,那是1960年代台灣社會常見的樣態。
在李真童年的記憶裡,總是徜徉於大自然之中,個性調皮的他喜歡爬樹,也常常躺在大石上仰望天空,靜靜地看著雲朵的變化,樂此不疲。小學二年級發現自己喜愛塗鴉,拿起畫筆從紙張,畫到課本或書包,成績當然不太好。他回想道,那時候邊洗澡邊玩耍,把肥皂當作石膏,捏摳成有趣的小人,用水一抹後肥皂上模糊的臉,軟呼呼的觸感很好;或是從工地撿來木塊剩料,拼組成戰車或飛機,這些經歷都是他的雕塑入門體驗。
後來轉往台中市的西苑國中就學,接受陳幸婉和鄭瓊銘等藝術家的啟蒙指導,經常出外寫生,期間曾多次榮獲中部五縣市的水彩寫生競賽一、二名的優異成績。因為具有繪畫的天賦,李真進入大甲高中美工科學習。高中時期的創作形式更廣泛,包括繪畫、雕塑、陶藝和攝影等,都要涉獵。李真原本想要當畫家,但透過雕塑創作,他發現更容易表達自我,融入他所欲觀察的世界。高三時他選擇主修雕塑,在黃步青等教師的教導,直至1981年高中畢業。
李真認為雕塑可以用手碰觸、抓取或擁抱,比繪畫更直接,更有力量。畢業後在謝棟樑雕塑工作室當助手半年,學習人體雕塑。後來入伍服役,期間他參加陸軍第六軍團文藝工作隊,曾獲得1983年度陸光美展油畫類金獅獎。退伍後繼續精進雕塑的創作,並加入「中部雕塑學會」(1986年成立,「台中市雕塑學會」前身),由於學會規定成員每年須交出一件作品參展,使他不致於中斷雕塑創作。
服完兵役,沒有繼續升學,為了生計,他跟隨父親幫忙裝潢建材工作。閒暇之餘,經常一個人默默畫著素描,將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或是拿家裡的材料隨手捏泥塑,摸索創作的樂趣。他的生涯轉折出現在1987年的某一天。建材行隔壁是佛像雕刻行,一位來訪的居士走過門口,看見24歲的李真正專心地做著雕塑,在旁觀察許久,後來居士開口說:「你做得不錯,不如來學雕佛像。」李真思惟之後,同意從佛像雕刻做起,先藉此謀生養家糊口,再找機會達成自由創作的夢想。
水月觀音開啟自由之窗
台灣民間信仰以佛、道為多,到處有廟宇佛寺,佛像雕刻有一定的市場需求,而1990年代台灣佛像雕刻外銷世界達到極盛時期,李真也躬逢其盛。早期的佛像雕刻有既定的模式,雖然李真也跟著師傅製作了一些傳統的佛像,技藝卓著,但他只把它們當作工藝品。與生俱來的叛逆因子,他一心想要跳刻舊有的框架,做些不同凡響的作品。
「那時候的我很矛盾,因為修造佛像的時候是應該沒有自我的,佛造像是為了普度眾生,講究一種『無我』,但於我而言創作是很私人的,裡面要有我的經驗、感悟⋯⋯所以做傳統佛像並不快樂。而我一直在這樣的矛盾裡拉扯了將近七年之久。從這時起,我的作品開始『傳統』『當代』雙軌前進,《水月觀音》正是在這樣的時候誕生。早期,水月觀音是沒有坐在月亮上的,我是第一個將水月觀音形式改變的。因為這件作品有很多我想要表達的情感,所以我落了款。古代的佛雕是不落款的,刻的都是供奉者的名字。但是我對《水月觀音》有很深的情感,所以我簽名落款了。」李真在一次訪問中提及這段往事。
1992年,李真完成他的首件落款佛雕《水月觀音》,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傳統的水月觀音屈膝坐於岩座上,李真巧思改變了過去的形式,讓自在觀音坐於一輪滿月之上。這件作品的出現,象徵著他的生涯分水嶺,從傳統造像走向當代藝術創作。他的《水月觀音》獲得好評,名聲漸漸傳開,後來有很多人都爭相模仿他的水月觀音像。
2009年第665期《今周刊》有一則報導,提到當時中台禪寺的師父頗為欣賞李真改變後的水月觀音像,有意下訂三萬尊佛像。李真心裡不免起了漣漪,心裡暗自想著,一尊佛像價格約莫15至20萬元,若下訂三萬尊,至少是一筆45億元的大訂單,扣除開銷後他個人實際收入少說也有10億元。只要接下這筆訂單,順利地開模量產,就能成為億萬富翁了,一輩子富貴。
後來他決定推辭了這筆豐厚的訂單,因為他不想被束縛,他不能停在水月觀音。更自由地創作,才是他要追逐的夢想。接下來的五年時間,通常一年只做一件藝術作品。經過多年潛心思索,簡化佛像的造型,加入現代生活的情緒,讓作品超越時間,兼具古典美與現代性。此後,他減少宗教藝術的創作,投入心思於當代藝術的實踐,繼續精進創新。
1999年在台北藝術博覽會的展位上,李真以「虛空中的能量」為名,發表個人雕塑展覽,展出一鳴驚人。而在李真心裡佔有重要地位的父親,不幸已於前一年仙逝。父親生前並不支持他的創作,在傳統父執輩的想法裡,藝術不能當飯吃,創作更是浪費時間,實實在在工作才是正道。這份悲傷的心情激發他創作的動力。父親的離開,也讓李真安心放下佛像雕刻的工作,轉而投入專職的藝術創作,自由創作。在後來的日子裡,偶而想起父親來不及看到他後來努力的成績,仍不勝唏噓。
創作風格演化與發展
回溯李真的各階段雕塑的創作,依照時間軸,大致可分為以下九個系列:
01 空靈之美 1992-1997
李真廣泛閱讀經典史籍,參觀博物館與古蹟中的雕塑,以寫意的方式呈現造像。此系列受到佛教與道家思想影響,融合唐宋佛像的開臉,作品強調精神性與形體的簡約。代表作如前述的《水月觀音》,以及幾件端秀靜美的觀音像:如《普陀山》(1993)、《思惟》(1994)、《自在》(1995)、《一葉》(1996)、《未來佛》(1997)等,呈現空靈虛無的美感。
02 虛空中的能量 1998-2000
此系列的涉獵更廣泛,他開始探索空間與能量的關係,作品呈現超然飄逸輕盈的質感,簡約化與風格化的新佛像。接近老莊哲學思想,比於赤子之心,人物回歸嬰兒孩童的純真形象。氣能充塞的體態,圓潤的質感,採用墨黑色表現既重且輕的虛實關係。代表作如《無憂國土》(1998)、《合十》(1998)、《無量壽》(1998)、《南海》(1998)、《西來》(1998)、《藥師》(1998)、《彌陀》(1998)、《三覺者》(1998)、《世尊》(1998)、《如雲》(1999)、《無間化育》(1999)、《大士》(1999)、《十二天罡/蝴蝶王國》(1999)、《若然者》(2000)、《迷》(2000)、《拈花微笑》(2000)、《白鷺鷥的春天》(2000)、《法界遊子》(2000)、《和而不同》(2000)、《乘雲氣》(2000)、《滄海行洲》(2000)等。
03 大氣神遊 2001-
李真藉由尋找精神的空間,「大氣神遊」系列作品漸漸突破宗教的框架,展現更為自由的想像力。使用銀箔或銀漆為主要的創作特點。代表作品如《天界山水》(2001)、《大士騎龍》(2001)、《文殊菩薩》(2001)、《普賢菩薩》(2001)、《飛行樂土》(2002)、《無心海》(2002)、《雲中一如來》(2002)、《觀》(2002)、《地藏行》(2003)、《三生石》(2003)、《無心海》(2002)、《清涼山》(2003)、《山行旅》(2003)、《兩忘》(2004)。
後來的《天音》(2004)、《仙境尋幽》(2004)、《影沉寒水》(2005)、《清風雲露》(2005)、《若水》(2005)、《黃金雨》(2005)、《供養》(2006)、《糜糜》(2006)、《靈思》(2006)、《天闕輕舟》(2007)、《御風遊》(2007)、《西風佛來》(2007)、《入世》(2007)、《海上行者》(2008)、《菩提》(2008)、《天池》(2008)、《浮光》(2009)、《蒙之初》(2009)也是精彩的「大氣神遊系列」。
在2011年創作「青煙」新系列之後,李真仍然持續發展出《天空》(2012)、《雲遊》(2012)、《思念》(2012)、《冥想》(2012)、《牡丹》(2013)等作品,都屬於「大氣神遊系列」,此系列堪稱是李真靈感最豐沛,且在拍賣市場最受歡迎的作品。
04 神魄 2008-2009
藝術家有感於今日面對自然環境與人為災難的艱困挑戰,世界的不安定與不可預知性,天災人禍的意識,重視社會存在,進而探討神魄對於人類的意義。跟道家思想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大自然的風火現象,李真發表奇特神像造相,一反他過去銅雕的圓融和諧姿態,「神魄系列」顯得張揚具有衝擊感,但仍則帶有幾分可愛的幽默感。
在父親逝世後,李真歷時十年的靈性之旅。他進入藝術與精神修行的階段,由心靈深處召喚出的「神魄」系列,震撼人心,也為這個災難新時代擺上大祭壇,給予深沉的警示。代表作有《神魄-審判者》(2008)、《神魄-攝心者》(2008)、《神魄-攝魂者》(2008)、《神魄-風神》(2008)、《神魄-火神》(2008)、《神魄-耳通》(2008)、《神魄-眼通》(2008)、《神魄-麒麟》(2008)、《神魄-朱雀》(2008)、《神魄-玄武》(2008)、《神魄-青龍》(2008)、《神魄-白虎》(2008),呈現古老神性靈動的震撼,傳承轉化為當代藝術的張力。
05 不生不滅 2008
延續「神魄」系列,李真不斷的實驗創作,主要以木頭為骨架,加上繩索、陶土,長時間的氧化或燒灼後的形體。木頭材質,如同人的軀體銷蝕腐朽的演化。透過形體與靈性的結合,表現其生死觀與存在的哲學思考。主要作品有金剛不壞之一《神魄-攝心者木製骨架》(2008)、《破天風》(2008)、《地心火》(2008)、金剛不壞之二《神魄-攝魂者木製骨架》(2008)、《眼識》(2008)、《耳識》(2008)、《千歲》(2012)、《草民之一》(2012)等裝置作品。
06 天燧 2009-2010
「天燧」系列為藝術家平日見家中佛堂的燈燭有感,主題聚焦於精神空間的延伸。火為文明的起源,點燈指引光明,給人溫暖與智慧幸福之感。人物造型以華人長腰低臀的身形比例,低落的腰線也有時下嘻哈裝的幽默感。此系列僅有八件作品,《燃燈》(2009)、《攀龍燭》(2010)、《天火》(2010)、《大羅金掌》(2010)、《托塔》(2010)、《追燭》(2010)、《捻花》(2010)、《蘭亭》(2010)。
07 凡夫 2010-
不僅僅追求精神的能量、靈性與愉悅,藝術家也關照現實人性的問題。李真曾說:「凡夫,刻化人性的面貌,呈現你我的習氣。」「凡夫」系列關注世俗與人性深層世界的表達,探討人類情感與日常生命狀態。材質主要以泥塑為主,刻意以粗糙乾裂的表皮,粗俗的表情,描繪凡夫俗子的樣貌。
代表作有《吞吐洪荒》(2010)、《金湯》(2012)、《二皮刀》(2012)、《蒼生》(2012)、《取相》(2012)、《童子》(2012)、《匪夷所思》(2012)、《橡皮人》(2012)、《相互與矛盾》(2012)、《非常》(2012)、《無人》(2012)、《童子與不息》(2012)、《空口》(2013)等。
08 青煙 2011-
無形的雲霧,給了李真創作「青煙」系列的靈感。雲霧,暗喻著靈感的狀態。透過雲霧的實體化進行抽象創作,作品帶有更高的意象表達。李真難得以不鏽鋼鑄造「青煙」系列,不同於銅雕的溫潤,不鏽鋼的堅硬冰冷,他能以此材質模擬雲霧的空氣感,充滿挑戰力。
代表作有《日行千里》(2011)、《善變》(2012)、《風狂》(2012)、《吞天》(2016)、《日藏.月風》(2016)、《神之棄物.瓔珞》(2018)、《神之棄物.雲簪一》(2018)、《神之棄物.臨門》(2018)、《萬丈金烏.笙》(2018)、《萬壑爭空.亢1號》(2018)、《萬丈金烏.千葵之一》(2018)、《狂狷.敘帖1號、2號》(2019)等具有靈性的創作。
09 「現相篇」—大氣神遊系列新篇章 2018-
當藝術家步入中年之後,面對人生與現實的反思,延續其哲學探索,回歸到人性,回歸到初衷。此系列儘管有著「大氣神遊」系列既重且輕的墨黑造型美學,心境更為逍遙自在、泰然自若,作品幽微之中透出的優雅。
代表作品有:《公幽人清》(2022)、《其中有物》(2021)、《牽記》(2022)、《金剛座.如我》(2020)、《十足.乘勝》(2021)、《吒風》(2021)、《奇恍亦乎.大羅山》(2021)、《故事生煙》(2021)、《探花》(2022)、《金剛座.我聞》(2021)、《極宴》(2021)、《金身》(2021)、《開光》(2021)、《臥蟬之一》(2018)、《臥蟬之二》(2018)、《蘇先生.醉無思》(2020)等。
國際影響力與市場地位
投入雕塑創作時間超過四十年之久,李真循序漸進探索當代藝術美學,終於能以其獨特的雕塑語言,在今日國際藝術界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結合東方哲學、西方技法與當代藝術思維,形成了「能量充滿」、「既重又輕」的標誌性風格。李真不僅建立了華人雕塑藝術的標竿,多年來在藝術市場上展現了高度的收藏價值,享譽國際。
自從成為專職藝術家成立工作室之後,李真最早的合作對象是中部的大河美術,雙方的合作關係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大河美術於1998年成立的畫廊後,轉型為專職經紀代理。2004年3月李真和亞洲藝術中心正式合作,至今已經合作超過二十年了。今日,李真的藝術能在國際藝壇發光,除了藝術家的天賦與努力,經紀人絕對功不可沒。
當李真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時,時任館長且後來曾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先生,在李真個展目錄序言中提到:「他的雕塑至少在三個方面解決了當代雕塑創造面臨的課題,或者說,他的雕塑解決了諸多矛盾統一的因素,從而孕化和催生出了別樣的成果。其一:凡俗與超俗的統一⋯其二:西方與東方的統一⋯其三:材料與精神的統一。」
李真也曾接受探索頻道Discovery的邀請,為2013年《華人藝術紀》節目錄製紀錄片,成為受訪的四位華人藝術家之一,獲得各界的反響。李真抒發許多創作的心路歷程,他認為,「人要追求精神跟心靈的滿足,它沒有疆界的。」
而曾任西雅圖弗萊伊美術館館長,雪梨雙年展前總監兼策展人喬安.伯尼.丹茲克(Jo-Anne Birnie Danzker)女士,2017年來台參加李真在台北當代館展覽開幕時說道:「李真的創作並非用於裝飾,這是重要的差異。他不是創造一個虛假的完美世界,因為這樣無法幫助任何一個正在面對生活,他們經歷所有這一切。我認為這是李真最大的貢獻,因為他作品呈現不完美的世界,是我們熟知的,而且對我們來說非常完美,也很真誠。」
李真的作品在曾於紐約、芝加哥、巴黎、倫敦、北京、上海、新加坡、首爾等地展出。重要的機構個展包括:2007年成為受邀於威尼斯雙年展會外展未來展望美術館舉辦個展;2008年北京中國美術館(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個展;2009年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戶外個展;2011年台北自由廣場舉辦亞洲最大型的戶外雕塑展。2012年西雅圖弗萊伊美術館(Frye Art Museum)個展;2013年他的作品登上巴黎凡登廣場(Place Vendôme),成為該地歷年來規模最大的雕塑展覽;2017年台北當代藝術館個展;2018年上海震旦博物館個展。
根據Artprice的「2024當代藝術市場報告」(The 2024 Contemporary Art Market Report),統計2023年7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之間「全球拍賣成交額前500名當代藝術家」(Top 500 Contemporary Artists by Auction Turnover),李真的排名中第68位。目前有有四件李真的拍賣成交價超過百萬美元,足見其市場表現非常活絡。
李真的作品已被多位國際重要藏家及機構所收藏,如美國媒體大亨魯柏.梅鐸(Rupert Murdoch)、紐約電影學院董事長傑瑞.夏洛克(Jerry Sherlock)、新加坡六星級瑞吉酒店(St. Regis Hotel)、新加坡SingTel電信公司董事長、上海湯臣一品、上海證大集團、南京仁恆集團(Yanlord)、影星周潤發、趙薇,以及海內外知名企業家與私人收藏家、全台幾間建設公司建案的公共空間等,都有收藏或陳列李真的作品。而公共收藏部分,則有高雄市立美術館和日內瓦奧蘭斯卡基金會(Olenska Foundation, Geneva)等。
李真說:「我喜歡透過作品,自我療傷,並用一種幽默、詼諧以及暗喻的方式,去衝擊人性,開啟人類內心世界,探索屬於另一個空間的內觀性。」潛居於苗栗的李真,早不是凡夫俗子,他的作品已經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未來仍用他智慧觀看世界,省思自己,繼續用心感受與創作。很快地,他的作品即持續在海內外展出,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由《羅芙奧藝術集團》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羅芙奧藝術集團
羅芙奧藝術集團成立於1999年,為跨國經營藝術拍賣公司。為推動華人藝術於國際舞台,藉由國際拍賣會與私人洽購等多元方式為全球各國企業、收藏家與基金會,建立其專屬的收藏。台北為集團總部並在亞洲設立服務據點,包含香港、北京、上海,熱絡藝術市場投資脈絡。熱門

越南新秘境!擁金蘭灣唯一雨林水上樂園 在金蘭麗笙度假村享受歡樂的家庭假期

動感不止於型!BMW 2 系列 Gran Coupé 豪華四門轎跑前衛登場

一天只接待一組賓客!虹夕諾雅 谷關「五行養生之旅:夏赤綻放」 在山林中盡享靜謐奢旅

連黃仁勳都指名!使命感打造出家喻戶曉的「6星集」 江慶鐘要為台灣按摩業留下點什麼

鹿特丹 Fenix 博物館盛大揭幕 歷史倉庫華麗變身移民文化新地標
看更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