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故事,從「堀尾一彥」這塊門牌開始…作家蔣勳以一本小書道盡台東池上小鎮的動人過往

蔣勳發動文化力量,老屋再生之外,也發掘出堀尾一彥的故事,發行小冊。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蔣勳發動文化力量,老屋再生之外,也發掘出堀尾一彥的故事,發行小冊。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本文共2175字

聯合報 文/袁世珮

大疫期間,作家蔣勳走在池上福原國小後巷,見到一位老先生埋頭整修老木屋,再後來,木屋掛起「堀尾一彥」木牌。蔣勳突然有所感,堀尾一彥是誰?有什麼故事?可以告訴今人什麼?

兩年多來,老屋變身「蔣勳書房」,蔣勳更有如文史專家般,在各方協助下深挖出堀尾一彥其人其事,如今將溯源成果出版成文庫版小冊《蔣勳書房與堀尾一彥》,只送不賣,希望以小小的書帶動大大的文化影響力,讓台灣各個小角落都能說出自己的小故事。

追溯堀尾一彥的足跡

「蔣勳書房」現在是池上的文化新地標,前身是福原國小校長宿舍,建於1936年,堀尾一彥隔年就以福原國小首任校長身分成為首位住戶。

蔣勳書房所在的老屋,第一任屋主是福原國小校長堀尾一彥,相隔90年,彷彿隔空呼應。...
蔣勳書房所在的老屋,第一任屋主是福原國小校長堀尾一彥,相隔90年,彷彿隔空呼應。 記者袁世珮/攝影

近90年屋齡的老屋一直在國小後方,送走一代代學生,逐漸頹圯於時光流轉間。2014年應台灣好基金會到池上駐村的蔣勳,十多年在這裡穿街走巷,就是在疫情期間散步走過國小後巷,看見王金生孤獨的身影專注修繕老屋。

王金生獨立完成老屋修復。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王金生獨立完成老屋修復。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王金生獨立完成老屋修復。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王金生獨立完成老屋修復。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蔣勳說:「當初看到王金生把老屋修復完美,就想留下來,變成這裡一個重要的標誌。」2023年九月,蔣勳文化基金會認養老屋,改為「蔣勳書房」,2024年三月開幕,開放民眾預約參觀。

老屋復活了,一石一木都復舊如舊,相鄰的老茄苳又找回百年的老依伴,可若是老屋沒有故事,木屋就只是木屋,漂亮,但沒有靈魂。

故事,始自「堀尾一彥」這塊門牌。蔣勳說:「只是當初王大哥在門口做了這個名牌,我覺得我對這個名字好像有點責任。一種冥冥中不可知的緣分,想為他做一點事。」

蔣勳書房所在的老屋,第一任屋主是福原國小校長堀尾一彥。 記者袁世珮/攝影
蔣勳書房所在的老屋,第一任屋主是福原國小校長堀尾一彥。 記者袁世珮/攝影

蔣勳發動朋友圈,包括池上書局老闆簡博襄到關山戶政事務所調資料,還找到研究日治時代教育史的京都平安女學院大學國際觀光學部陳虹彣教授尋找日本方面的資料,各方協助,拼湊出堀尾的故事。

堀尾一彥,19歲自日本來台,在安坑、西門、九份、金山、暖暖等地國小任教,32歲時突然自請「休職」,調往台東任教,後又從教育系統轉往矯正系統。

深究下去,蔣勳從「休職」事件看到堀尾的擔當,也找到他因病離開教育界的診斷書,還看到他調到台東後發表的11首短詩,歌頌著台東風光,「就像流放的蘇東坡,因禍得福,其實很快樂。」

一路回溯其人其事到1945年,蔣勳突然擔心:「他戰後去哪裡了?像是不知親人生死,會擔心。我和他完全沒有關係,可是因為這個房子有了關係。」

經查,堀尾1945年確實回到日本,但足跡到1957年戛然而止,那年他的家鄉發大水,全家族遷移,不知所終,現任市長雖承諾會繼續尋找家族資料,但應該就到此為止了。

一本說盡故事的小書

堀尾的家鄉在日本熊本縣玉名郡玉名村,蔣勳去年因此跑了一趟熊本,結果在一個小小的產山村的拉麵店裡,看到一本小小的冊子,啟發了這次出版《蔣勳書房與堀尾一彥》的想法。

小小的一本《產山村》,第一、二頁只寫了人口1000多、男女各多少的資訊,極為簡單,但極為吸引人。蔣勳想:「並不富有的小村,可以出一本只送不賣的書,這個村落是讓我尊敬的。我動念為這個書房出一本小小的書。」也要做成這樣可以放在口袋帶著走的文庫本,這是蔣勳一直以來的心願。

蔣勳受日本產山村發行的小冊啟發,將堀尾一彥的生平結合池上的蔣勳書房老屋,出版只送...
蔣勳受日本產山村發行的小冊啟發,將堀尾一彥的生平結合池上的蔣勳書房老屋,出版只送不賣的小冊子。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於是,又在文化界友人的幫忙下,完成了這本小書,文庫本尺寸,不到100頁,字數少但有足夠的資訊,配以可愛的插圖和照片。從池上最早叫「新開園」談起,介紹老屋重生的沈默英雄素人藝術家王金生、談蔣勳與池上的淵源、簡介堀尾一彥的生平,再到「蔣勳書房」裡可以享受的五感體驗,最後是來池上可以一訪的好去處。

老建築經素人藝術家王金山修復,牆面一角展示原始結構。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老建築經素人藝術家王金山修復,牆面一角展示原始結構。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修復後的老屋變成蔣勳書房,王金生以舊料修老屋,盡力恢復原貌。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
修復後的老屋變成蔣勳書房,王金生以舊料修老屋,盡力恢復原貌。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蔣勳說:「產山村1000多人,一本小書讓我立刻了解他們的自信在那裡,池上有5000多人,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小書。來池上的遊客,有這樣一本小書,靜下來看一個村落,這是我很大的夢想。」

蔣勳書房目前採線上預約,一周開放四天,一次十人,這本小冊子就是參觀時免費贈送。

蔣勳挖掘堀尾一彥的生平,結合老屋,出版只送不賣的小冊子。 記者袁世珮/攝影
蔣勳挖掘堀尾一彥的生平,結合老屋,出版只送不賣的小冊子。 記者袁世珮/攝影

期望各鄉各鎮都有自己的故事書

一本小書牽引出更多想法,蔣勳考慮將疫情期間避居池上龍尾仔時寫成的《龍尾仔,貓》再版成小書,也許來到池上的遊客,口袋裡揣著這本小書,走著走著,走到龍尾仔,就可以拿出來映照。

蔣勳先前回到童年居住的大龍峒,也突發奇想,也許可以將當地四十四坎聚落的故事也挖出來、寫下來,出版成小書。又是一樁美事。

這麼好的事,可以更多人做。「我們在拋磚引玉。」蔣勳說:「我一直深有感觸,台灣觀光文化的發展,需要安靜下來了。」例如九份、例如台南神農街,觀光客多如潮水,人被推著前進,有什麼方法讓潮水靜下來?

蔣勳說,神農街是「台南第一街」,一定有很多故事,可以找出其中一、兩棟房子的生平,如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就是出自神農街,還有街的端景是藥王廟,400年來有多少故事,「有故事,人們就會停下來好好去看建築,了解建築與過去的關係。」

「希望有一天有很多這樣小小的書出來,只送不賣,大家拿在手上。很簡單地就了解一個建築、一條街,不是空洞的時間、地點,有具體人的故事,這也許是台灣史比較實在的基本。」蔣勳說:「319鄉如果都有這樣的小書,就是台灣驕傲。」不用都靠公務門,大家都來做。

昇月恆 故事永流傳

因為一塊門牌,蔣勳與90年前住於此地的堀尾一彥跨時空「相識」。他說:「有時我一個人坐在這裡,彷彿感覺堀尾校長就在某個角落批公文。」

按照查來的戶政資料,堀尾住在這裡時,已生有五女三男,這個不大的木屋,應也是人聲鼎沸、煙火氣十足。而今,日光透過窗櫺迤邐在油亮的木地板上,人們在安靜的書房裡輕步移動,參觀、看展,手裡一本小冊子,他們會知道堀尾校長的故事。

老建築中的光影最是迷人。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老建築中的光影最是迷人。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蔣勳書房裡將有各式展覽,有書可看,有景可觀。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蔣勳書房裡將有各式展覽,有書可看,有景可觀。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正如蔣勳在書的封面所寫:一棟老屋的故事,永遠不會結束。

蔣勳書房留下在地故事。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蔣勳書房留下在地故事。 圖/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相關

news image

「我剛從地獄回來」——巨型蜘蛛雕塑家路易絲・布爾喬亞的五句震撼金句 解鎖她最私密的創作語言

By VERSE
news image

16歲開始洗碗削馬鈴薯、每周到二手書攤報到的李依錫 如何靠投資自己打造出甜點界的法朋傳奇?

news image

博學多聞、福澤後世 著名瓷器藏家區百齡的傳奇人生

By 佳士得
news image

生長於貧困小鎮、5歲目睹殺人案 「嘻哈樂壇霸主」Kendrick Lamar 如何用社會意識與爵士靈魂「重塑」饒舌文化?

By VERSE
news image

15年傳奇再現!「Yingcredible Career 戴資穎特展」松菸限時11天致敬小戴球后霸業

By Prestige Taiwan

看更多

熱門

news image

高顏值 + 創新混合動力科技加持 極品天菜 PEUGEOT 408 HYBRID 很會放電

news image

星野集團推全新品牌「LUCY」 打造撼動心靈的山岳旅宿體驗

news image

三年一次藝術盛宴隆重登場!搭星宇航空直飛高松 沉浸式體驗瀨戶內藝術季的海上跳島趴

news image

悅榕粉絲朝聖去!從蘭珂到觀瀾島 解鎖越南最美的四個度假秘境

news image

富藝斯日內瓦名表拍賣5月揭幕!百達翡麗3448玫瑰金腕表領銜 《名表薈萃-日內瓦XXI》見證製表藝術的歷史與未來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