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57字
美國資產管理產業似乎日益朝向從散戶投資人快速發財欲望中獲利的商業策略靠攏。但隨著市場對這類投資產品的應用與日俱增,一些專家不免懷疑:資產管理產業的高風險交易工具不斷推陳出新,是否對散戶投資人愈來愈有掠奪性?
據Morningstar數據,2024年在交易所買賣的產品中,25%可被視為高投機性產品。其中,20%的新資金為槓桿,5%則綁在加密貨幣。
現年20多歲的散戶投資人羅柏於2023年夏天,透過交易追蹤標普500和那斯達克100指數的「零日賣出選擇權」,三周內就將他手上的2,500美元,變成1.8萬多美元。他押注的是合約到期前,股市會下跌。
有段時間,這方法相當成功,但好景不常。羅柏說,自己當時著迷於快速的成功,一天內就買了4.3萬美元的SPDR S&P 500指數型基金(ETF)賣權,但股市走高後,他損失大約1.5萬美元,代表一切歸零。
這類散戶投資人財富暴起暴落的故事,近年來並不少見。2022年獲准在美上市的零日選擇權和槓桿型ETF,自疫情以來大受歡迎。
目前市面上的102檔個股ETF中,有61檔是槓桿型產品。Morningstar數據也顯示,投入這類產品的資產總額已從2022年9月的1.69億美元,到去年12月增加至逾240億美元。
據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數據,超短期選擇權也愈來愈受歡迎。去年第4季,51%的標普500指數選擇權為當天到期,是歷來最多。
槓桿型和選擇權ETF數量大增,正值美股漲勢凌厲之時。2023年初以來,標普500指數漲幅累計達58%,對長期槓桿型產品有利。但反之,情況又會如何?
投資人已嚐到一點苦頭。陸廠DeepSeek R1聊天機器人推出後,AI概念股大受打擊,1月23日至2月13日期間,輝達股價重挫10.9%,但GraniteShares每日3倍做多的輝達ETF同期更跌43%。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