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58字
由財團法人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攜手合作的「台北植物園植光計畫」,優化植物園和平西路口至博愛路出入口總長約435m的步道光環境,在考量園區生態環境前提下進行照明改善,透過減光降低光汙染,並重新設計燈具、調整位置,解決原本照度不均等問題,提供一條讓人們安全穿越植物園的友善步道。這條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光環境步道,5月31日宣布正式啟用。
位於台北市區、佔地達8.2公頃的台北植物園,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都會型植物園。植物園扮演著研究、教育、保育等專業功能,但也因台北植物園位處都市中心、交通要道的特性,使得園區有許多熙攘穿越的人群。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曾彥學表示,植物園和公園最大的不同在於,植物園具有保育植物的使命,因此環境要盡可能維持自然的韻律,提供植物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也因都會型植物園的特性,園區需兼顧人們行走的使用機能需求。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表示,基金會長期致力於友善光環境的推廣,這次與台北植物園合作的植光計畫便是一個轉變的開始,讓我們重新思考光,燈光不只是用來妝點城市,也能適度暗下來與自然達到一個平衡。
為避免燈光造成動植物的傷害,改造先是降低燈具安裝的位置,避免光照影響植物園的樹木生理,同時避開容易誘引昆蟲的區域。一般研究指出,昆蟲的可見光譜多分布300~600nm之間,紫外光及短波長的可見光較易吸引昆蟲,因此燈具以580nm以上波長及低色溫2700k以下或琥珀色為主,以減低夜間照明對昆蟲的影響。參與本次計畫的照明設計師林靖祐說:基於對生態環境的尊重,「減光」是第一個課題,透過優化光的「質」而非「量」,以低尺度、高光效的照明,避免眩光及減少溢散光;同時以視覺友善為原則,減少強烈明暗對比所造成人們視覺上的不適,讓恰如其分的光成為引領夜間人行活動的明道。
擔任計畫設計顧問的照明專家周鍊認為,改造後的台北植物園,帶給人的不只是視覺感受的轉變,同時也提高人們對於花香、草木、風聲、蟲鳴鳥叫的感知能力。改善後的植物園,夜間照明與環境融合也兼具使用機能,下次走進植物園,不妨放慢腳步抬頭感受月光與星空,享受大自然的靜謐時光!更多「植光計畫」系列活動,可於「台北植物園」或「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臉書與官網查詢。
※本文由《非池中藝術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非池中藝術網
追隨著藝術的腳步,分享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希望提供給台灣社會想認識藝術、知道國內外藝術大事的朋友,一個最完善的新聞媒體頻道、資訊分享平台!推動藝術生活化,讓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受到美的澆灌。熱門

把家開著跑!露營旅遊新型態 開著福斯商旅 Caddy California 車宿輕旅行去

「不能丟西班牙本店的臉!」一家從未在海外展店的星級餐廳 慕舍董座是如何引進台灣更晉升米其林二星?

日本鳥取不只有砂丘!美食美景名湯外加恬淡氛圍 打造新度假天堂

集奢華舒適、純粹性能與功能性於一身 Lamborghini Urus S 登台亮相!

奈良美智《不行就是不行》初登場!富藝斯香港秋拍首度10月舉槌
看更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