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以「輕歌劇」為經、時代需求為緯 淺談「音樂劇」的源起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本文共2686字

MUZIK閱聽古典樂 文/吳毓庭

1875年走在百老匯街頭,你可能會問自己:是要看奧芬巴赫的《地獄裡的奧菲歐》,還是美國作曲家萊斯(Edward E.Rice)的《伊萬潔琳》(Evangeline; or, e Belle of Acadia)?

前者是來自歐洲、樂聲華美的輕歌劇(operetta),後者是誕生於美國本土、充滿笑料的狂想劇(extravaganza),兩者都在紐約上演不斷,選擇任何一齣觀賞都是很跟得上潮流的事。不過,真正難的,不是要回答這個小問題,而是出現這個問題的成因。

美國從最初在1775年獨立戰爭爆發以前,獨尊英國戲劇(比如「敘事歌劇」ballad opera,喜劇劇本融入流行曲調,並填入諷刺性新詞;「啞劇」pantomime,小丑表演融合歌曲演唱),到1783年獨立後積極發展本土作品,而有了「拼盤式—將短劇、舞蹈、唱歌等元素拼湊在一起」的滑稽劇(burlesque)、狂想劇(extravaganza)、敏斯特爾秀(minstrel show,白人扮成黑人的喜劇演出)等,最後在南北戰爭(1861∼1865)催化下,跟隨中產階級興起、國家意識提高,開始追求屬於自己的風格與精神,因此,能走到「舶來品」和「本土貨」相提並論的階段實屬不易。

1875年出版的《伊萬潔琳》樂譜。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1875年出版的《伊萬潔琳》樂譜。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伊萬潔琳》在當時受到歡迎,主要是由於它的場面完全不比《地獄裡的奧菲歐》遜色,但它在音樂劇史上的意義也頗有份量:它是最初幾部(即使不是最早,卻是幾部中最著名者)由同一組詞曲創作者負責全劇音樂的作品,因此音樂能跟劇情完好貼合,而不像早期的戲劇作品,其音樂多半是拿既有的流行歌曲再搭配某些原創作品融合而成,音樂和劇情常常無甚關聯。這個概念最後成為了「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音樂劇的正式名稱)非常重要的內涵之一,不過,在此之前與之後還需經歷幾次關鍵轉折,音樂劇才能邁入20世紀。

「輕歌劇」作為基礎形式

(左)奠定輕歌劇樂種基礎的埃爾菲;(右)讓輕歌劇聞名於世,也以輕歌劇斐聲樂壇的奧...
(左)奠定輕歌劇樂種基礎的埃爾菲;(右)讓輕歌劇聞名於世,也以輕歌劇斐聲樂壇的奧芬巴赫。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輕歌劇」這個樂種一般認為是由法國音樂家埃爾菲(筆名Hervé,本名Louis AugusteFlorimond Ronger,1825∼1892)所創立。他在1848年23歲時,創作了一部滑稽劇(burlersque)《唐吉軻德與桑丘》(Don Quichotte et Sancho Pança),塑造出一高一矮兩個角色(分別由埃爾菲與當時頗著名的男高音迪傑爾擔綱),逗趣的設定與輕快的曲調立刻風靡了巴黎,作曲家韓恩(Reynaldo Hahn)認為,這部作品即是法國輕歌劇的開端。

不過真正將輕歌劇發展起來的,其實是年長埃爾菲六歲的奧芬巴赫。奧芬巴赫14歲進入巴黎音樂院學習,但由於成績不佳,隔年被退學,他接著在1835到1855年間,一邊在「喜歌劇院」(Opera-Comique)拉大提琴,一邊寫作喜劇音樂。1855年起他在香榭麗舍大道上租了一個表演場地,開始演出自己的作品,由於政府明令私人製作不得和皇室演出競爭,因此劇情角色僅能有三人,其中一位還不能出聲。

奧芬巴赫開輕歌劇風氣之先的名作《地獄裡的奧菲歐》。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奧芬巴赫開輕歌劇風氣之先的名作《地獄裡的奧菲歐》。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雖然受到限制,奧芬巴赫的作品很快就獲得了好評,演出場地從僅有50個座位的大小,緊接就換到擁有400個座位的劇院。到了1858年,「三個角色」的禁令解除,於是他放膽揮灑,寫出了歷史上第一部最具規模的輕歌劇《地獄裡的奧菲歐》(Orphée aux enfers)。

此作盡是輕歌劇典型:輕快昂揚的樂風、諷刺好笑的情節、皆大歡喜的收尾,都遠比「喜歌劇」(opera comique)讓人無憂。神話裡深情的奧菲歐在此劇中變成了巴不得離開妻子的音樂家,尤麗迪彩則成了和冥王外遇的人妻。當尤麗迪彩被蛇咬死時,奧菲歐可說是終於「心想事成」,無奈「輿論」(一個獨立的角色)壓力,迫使他不得不到帕納索斯山請求朱比特幫助他救回妻子。

劇本從頭至尾顛覆了希臘神話,讓歐洲由來已久的「正統」故事有了新的氣象,隨後許多作曲家,包括勒卡克(Alexandre Charles Lecocq)、小約翰.史特勞斯都開始投入寫作這種帶著諷刺意味、結尾又皆大歡喜的舞台作品,可以說整個歐洲都為這種新口味感到振奮。不過最振奮的可能是新大陸,1850年到1880年間,輕歌劇徹底進入了美國人的生活,1870年代,每個劇院的樂季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演出都安排了法國輕歌劇劇目。

從這樣的風靡程度觀察,道地的「音樂喜劇」從「輕歌劇」衍生而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而輕歌劇中,快速的劇情走向、無伴奏的口白、對音樂內容的講究(連貫性和與情節的貼合)等特色,都促使傳統舞台作品在音樂上有越來越深刻的要求。

能演能唱能跳,缺一不可

描繪《惡棍》在尼布羅花園劇院登臺場景的海報。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描繪《惡棍》在尼布羅花園劇院登臺場景的海報。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雖然《伊萬潔琳》在音樂上的完整度大幅提高,已接近真正的音樂劇標準,但在此劇之前,有一部作品在許多學者眼裡,被視為音樂劇的開端,這部作品就是《惡棍》(The Black Crook,1866)。

《惡棍》的出現說來巧妙。1866年,藝術經紀人杰瑞特(Henry C.Jarrett)和帕爾瑪(Henry Palmer)因為在歐陸看到了法國的「夢幻劇」(Féerie,奇幻的情節,融合舞蹈、音樂的演出)和英國的「啞劇」,覺得很值得引進美國,於是他們從歐洲聘來了舞者又運來道具,打算先在紐約首演。沒想到演出前,預訂的場地「音樂學院」(Academy of Music)竟遭大火燒毀,演出計畫被迫暫停,與此同時,演員巴拉斯(Charles M.Barras)剛剛撰寫完《惡棍》劇本,正打算要和妻子一起在尼布羅花園劇院(Niblo's Garden)公演。

由於杰瑞特和帕爾瑪恰好詢問到和巴拉斯夫婦相同的場地和檔期,兩方人馬連著劇院經理,決定乾脆一起合作,製作一齣大型的「狂想劇」演出。

從表演形式來看,《惡棍》融合了獨唱、合唱、舞蹈、大場景和舞台特效,音樂由許多既存樂曲集結而成(事實上,連劇本也是「總匯式」,情節融合了《浮士德》、《魔彈射手》等角色)。贊成《惡棍》是第一部音樂劇的人,指稱音樂劇的歌手,和傳統歌劇、輕歌劇不同之處,就是要能唱能演也能跳舞—《惡棍》中的歌手即需完成這些任務,然而否定它的人,則指稱該劇音樂既非原創,歌詞、劇情也都不連貫,缺乏「統整性」,因此無法被稱作「全本音樂劇」(book musical),視為充滿雜耍、笑料的「狂想劇」倒是恰如其分。

儘管此劇定位有所爭議,但它引起的巨大熱潮成為美國戲劇史上不可不關注的一處里程碑。可能是恰好迎來了南北戰爭後,婦女地位提高得以自主看戲,以及交通建設發展等因素推波助瀾,《惡棍》引發了一連串仿效之作,諸如《伊萬潔琳》便是這個行列中的代表。

本文節錄自《MUZIK古典樂刊》No.142

※本文由《MUZIK閱聽古典樂》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UZIK閱聽古典樂

2006年10月,《MUZIK》第1期上市,13多年來,為華語書市中唯一的古典音樂專門雜誌。2020年3月,《MUZIK》走過149期後,轉以專注線上內容,以更快速與即時的方式,與全世界的樂迷分享古典音樂的美好!

相關

news image

從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到印象派現代的風格演變 2025上半年不容錯過的七大藝文展覽推薦

By Prestige Taiwan
news image

誰需要表演藝術?看或不看演出和需不需要表演藝術有正相關嗎?

By PAR表演藝術
news image

2025世博會即將登場 LOUIS VUITTON 路易威登城市指南與迷幻攝影集雙重奏帶你一同漫遊大阪

By 名門薈
news image

Loro Piana 歡慶百年 上海浦東美術館首辦專題展

news image

LOUIS VUITTON 路易威登 x 村上隆藝術狂想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再掀聯名熱潮

By 名門薈

看更多

熱門

news image

日月潭既國際又在地的高端旅宿!力麗溫德姆溫泉酒店融入滿滿邵族元素 以最近距離感受伊達邵傳奇

news image

HBO《白蓮花大飯店》第三季拍攝地大公開 這三間泰國夢幻度假村劇迷必住!

news image

邱德夫專欄/關稅戰燒到酒杯裡!川普再掀貿易戰 新戰火會如何影響威士忌市場?

news image

Loro Piana 歡慶百年 上海浦東美術館首辦專題展

news image

張維中專欄/把拉麵吃成一門藝術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