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如何第一次聽音樂會就愛上?選曲不 NG 指南大公開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8894字

MUZIK閱聽古典樂 文/王凌緯

編按:本文節錄自《MUZIK古典樂刊》No.149

聽音樂會就像上餐廳,廚師(音樂家)的名聲固然是一大賣點,但更重要的是菜色(曲目)本身能夠帶來多少享受。世界上那麼多音樂會、每場音樂會端出那麼多曲目,究竟怎麼挑才能帶來最大滿足?其實音樂會曲目正如菜單,雖然內容與組合千變萬化,但大多時候都有一定結構、一定的套路。若能略懂安排曲目的邏輯,那便能大大降低聽到一場NG音樂會的機率,提昇再次踏進音樂廳的可能。

不過在揭露選曲秘訣之前,得先闡明以下命題:通常NG的不會是曲目,而是聽眾。

想像一場不NG的音樂會

請別著急,我們並不是要開始數落聽眾(或是讀者你)的音樂素養。不過我們不妨先想像一下,親身經歷一場很棒的音樂會可能是什麼樣子:那或許是音樂和聲與節奏牽引著你心緒起伏、洗腦的旋律繞樑不散;更好的是在現場看到音樂家超人技巧是如何從樂譜上將音樂實現,表情如何酣暢,好像光是看著他的肢體與表情就已經能聽進音樂最深處……

注意到了這些美好經驗有著共通的大前提嗎?那就是「不要睡著」。

在演奏品質良好的前提下,再怎麼安穩寧靜、或者晦澀難解的樂曲,都是值得聆聽的,也都有必要被經驗。固然太平和、緩慢、安靜或難以理解的樂曲,會需要聽眾對舞台上發生的一切格外屏氣凝神,發揮最高注意力;一旦注意力節節抽離,最可能的後果便是感到無聊(現場是不能快轉也不能cut歌的!)而最NG的後果便是睡著;一旦睡著,你所能經驗的就只有睡眠。

也因此,同一套曲目安排在工作日晚間、假日下午、假日晚間,帶給你的體驗可能是天差地別。但既然我們不能要求音樂會只在我們神智清明的時刻舉行,能作的就只剩下:預估自己在音樂會當天所能付出的專注力多寡,依此來選擇可能帶來最大滿足的曲目。

若是當天極有可能全神貫注欣賞音樂,那不妨挑戰較高深的曲目;若對自己的注意力比較沒那麼有信心,那不妨就能參考後文。

不NG音樂會的關鍵字就是:注意力。提昇自己的注意力,能享受的曲目必然能夠更加廣泛。而從另外一個方向說來,帶有各式各樣吸引聽眾注意力元素的曲目,通常就是不(讓你)NG的曲目。

以下便按照常見程度與注意力需求多寡的綜合排序,各別攻破選曲訣竅。

1.管弦樂

2.鋼琴獨奏

3.(有鋼琴伴奏的)其他器樂獨奏

4.室內樂

管弦音樂會曲目公式

雖說曲目就像菜單,不過一眼看上去最像菜單的,果然還是管弦樂音樂會了。管弦樂音樂會的曲目,常常帶有以下這個最經典的結構:

序曲/短曲/新作品(1~2首,總長10~15分鐘)

協奏曲/管弦歌曲(1~2首,總長20~35分鐘)

——中場休息——

交響曲/長曲(1~2首,總長40~60分鐘)

這套大概在20世紀初才定下來的公式,其實歷史不算悠久,也有各種變體,不過這麼多音樂會都採用這套公式,這套公式的效率之好,不言自明。

上半場往往是以一首音色豐富、氣氛歡騰的歌劇序曲或較短的管弦樂單曲作為暖場,然後請來帶有明星風範的獨奏家與樂團共演一首協奏曲;在氣氛相對輕鬆熱鬧的上半場結束後,樂團在下半場才會做一些「正經事」,可能是需要聽眾細細咀嚼的大部頭嚴肅經典,也可能是要證明團員技巧毫不遜於方才獨奏家的全樂團炫技作品。

由此可見,這個結構簡直完美對應義式料理的前菜—麵食—排餐上菜邏輯(若恰巧又加演兩首性格相反的安可曲,就幾乎能視為餐後的提拉米蘇與義式濃縮咖啡了)。不過總有例外,有時協奏曲也可能會被另一套差不多長度的的管弦樂組曲取代,而下半場也可能演出單一首較長的協奏曲。

菜能自己挑,但曲子不能自己點。誠然,放開心胸、集中精神的話,不管安排什麼曲目,只要演出狀況良好,都能帶來感動;不過要是真的得挑曲目以防聆樂體驗NG的話,那麼按照機會成本邏輯或者義式料理邏輯,需要優先考量的部份就是主菜——下半場大曲;不過有時協奏曲獨奏家的明星光環太耀眼的話,那麼協奏曲的優先度就可能高於下半場大曲。

管弦音樂會挑曲攻略

有個挑曲大原則是超乎曲目本身的:節目單上的作曲家名字最好在3~5個之間。整場曲目少於3個作曲家,可能代表上半場風格相近、上下半場都是大作品、或者下半場是首超長大作品,三種狀況都相當考驗聽眾注意力;呈現多過5個作曲家的作品,則很有可能在聽完整場音樂會之後,很不幸地被你遺忘掉其中一兩位。

多數音樂會都會遵守這個原則開曲目。此外,有明確主軸,如國家民族風情或歷史脈絡的音樂會也是很好的入門選項,即使隔天就把音樂內容忘了,但演出的整體氣氛或是背後故事或許還會記上一陣子。

入門交響曲關鍵字

早期古典:海頓、莫札特

有標題或別稱的貝多芬:《英雄》、《命運》、《田園》、第7、《合唱》

早期浪漫:孟德爾頌《蘇格蘭》&《義大利》、舒曼《春》

晚期浪漫:布拉姆斯第1、德弗札克《新世界》、布魯克納《浪漫》、西貝流士第1

馬勒也能聽:《巨人》(兩隻老虎)、《復活》、《千人》

20世紀不必怕:蕭斯塔科維契第5、普羅高菲夫第5

管弦樂主菜攻略重點1:挑軟的聽

最有可能放在下半場管弦樂主菜位置的,絕對是交響曲這個曲種。任意舉出一位古典音樂家,他們有七八成的機率會寫過一首以上的交響曲,這麼大量的交響曲從篇幅到旨趣,彼此都可能相差甚遠,若想對這個重要的曲種有好印象,挑「軟」的開始聽準沒錯。而「軟」在此可能有幾個意義:

1.有名(還沒聽過都以為自己聽過)

2.氣氛明快

3.相對短(45分鐘左右)

晚期古典到早期浪漫之間的作品往往能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常演出的有如莫札特第25號與39~41號、孟德爾頌第3號《蘇格蘭》與第4號《義大利》、舒曼第1號《春》等。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雖然偶而不吻合「短」的要求,不過常演出的第3號《英雄》、第5號《命運》、第6號《田園》、第7號等,也都是條理清晰、表情豐富的名作。如果能接受這樣的貝多芬,那麼布拉姆斯第1號也在轉角等著你。

時序接近20世紀的交響曲,尚長篇而繁雜,入門級交響曲在此時顯得額外難能可貴。最「軟」的代表作可能是德弗札克第9號《新世界》。若以《新世界》作為標竿,則布魯克納第4號《浪漫》以及西貝流士第1號也未嘗不能排入安全清單。

管弦樂選曲關鍵字1:配器法大師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理查.史特勞斯、拉威爾、雷史畢基

不算常演但可認識:

華爾頓、康果爾德、杜卡斯

管弦樂選曲關鍵字2:民族風情

俄羅斯:鮑羅定(如《中亞草原》)

西班牙:法雅(如《三角帽》)

其實我不住那但我就是很有異國風情:德布西:為管弦樂的《映像》

管弦樂選曲關鍵字3:芭蕾舞劇

柴科夫斯基:《天鵝湖》、《胡桃鉗》、《睡美人》

史特拉汶斯基:《火鳥》、《彼得洛希卡》

普羅高菲夫《羅密歐與朱麗葉》

柯普蘭:《阿帕拉契之春》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

管弦樂主菜攻略重點2:排場要大

來自管弦樂團最競爭的年代,亦即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的作品,通常強調豪華的大編制、豐富多變的音色,還常用引人入勝的標題牽動聽眾想像。

舞台上的可以看焦點一旦多起來,就比較不愁會聽到神遊太虛。來自這個時代的配器法大師,名字寫出來幾乎就是滿意保證,諸如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理查.史特勞斯、拉威爾、雷史畢基。

這些大師就算僅僅改編,也同樣包君滿意,此類作品最得人氣者不外乎拉威爾配器的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而原為芭蕾舞劇的作品,往往節奏強烈,有敘事主軸貫串,也為了與芭蕾排場爭鋒而有格外華麗的管弦樂語彙,不論是組曲或全曲,都是初心者首選。

此類作品包括柴科夫斯基《天鵝湖》與《胡桃鉗》、史特拉汶斯基《火鳥》、普羅高菲夫《羅密歐與朱麗葉》、柯普蘭《阿帕拉契之春》等。

管弦樂主菜攻略重點3:凡事總有例外

地位崇高與篇幅繁浩的作品,有時候反而是最好的叩門磚。很常上演的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合唱》,或者難得的馬勒第2號交響曲《復活》與第8號《千人》,雖然一首就能佔據整場音樂會,但這些作品同時動用樂團與人聲的大編制,帶來的現場體驗是更加難以言喻的。也許這些作品的地位之所以崇高,就在於能給予老鳥跟新手等量的感動吧。

協奏曲不出錯關鍵字

鋼琴協奏曲

鋼琴家代表:巴赫、莫札特、貝多芬(尤其是第3、第5《皇帝》)、蕭邦、李斯特、布拉姆斯、聖桑(第2)、葛利格、史克里亞賓(升F小調)、拉赫曼尼諾夫(第1~3)、普羅高菲夫(第2、第3)、蕭斯塔科維契(第2)

鋼琴彈得沒那麼好但作品一樣精彩:舒曼、拉威爾(G大調)、普朗克

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家代表:韋瓦第、帕格尼尼(第2《鐘》)、薩拉沙泰、韋尼奧夫斯基、魏歐當

常見經典:孟德爾頌、柴科夫斯基、西貝流士

浪漫現代:康果爾德、巴伯、華爾頓

大提琴協奏曲

常見經典:舒曼、德弗札克、艾爾加

木管協奏曲

海頓(小號)、莫札特(長笛、單簧管、法國號)、韋伯(單簧管)、藍乃克(長笛)、理查.史特勞斯(雙簧管、法國號)、20世紀法國作曲家(木管)

協奏曲攻略重點:選作曲家不選曲

多數協奏曲的性格,儘管不全然是拉威爾從莫札特與聖桑鋼琴協奏曲中看到的的那種「輕快而不嚴肅」,但由整個樂團襯托獨奏家一人的精神,卻註定了協奏曲寫出來就是要:看起來很帥。

當然,作曲家本人要是精通某種樂器,他為那種樂器寫的協奏曲,看起來一定是相當帥氣。鋼琴是作曲家的樂器,所以多數作曲家的鋼琴協奏曲通常都很精彩,巴赫、莫札特、貝多芬的鍵盤技巧傳說已不在話下,19世紀也是鋼琴黃金時代,蕭邦、李斯特、布拉姆斯(值得一提,布拉姆斯第2號雖然通常會排滿整個下半場,但其實相當易聽)、聖桑、葛利格也不會出錯。

19~20世紀的俄羅斯音樂院鋼琴訓練更是嚴苛,常演出的柴科夫斯基第1號、史克里亞賓作品20、拉赫曼尼諾夫第1~3號、普羅高菲夫第2、3號、蕭斯塔科維契第2號,也都是相當知名並兼具深度與趣味的選擇。

而以類似標準推薦小提琴協奏曲(或協奏作品),來自韋瓦第、帕格尼尼、薩拉沙泰等小提琴大師的作品保證精彩,此外小提琴圈外不怎麼熟悉韋尼奧夫斯基與魏歐當等人的協奏曲,也有等量可觀之處。

小提琴協奏曲一向有「四大」說法,其中初心者必然在哪邊聽過的是孟德爾頌的E小調與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協奏曲雖然地位崇高,不過往往是屬於下半場重頭戲的大型協奏曲,內容也相較嚴肅,挑戰前需有心理準備;在某些地方偶而會進入「五大」名單的西貝流士B小調,則是時常演出、兼具炫技與嚴肅、但又沒那麼長的完美選項。

康果爾德、巴伯與華爾頓雖然算是稍微「行家」等級的作曲家,不過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也不時會被演出,並且有著老電影配樂一般的浪漫風情。

大提琴協奏曲通常是作曲家最深沉抒情的作品,篇幅也較長,也時常會被當成下半場主菜,其中舒曼、德弗札克與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要聽過才能算是聽過大提琴協奏曲。

管樂協奏曲相較之下比較少演出,以「輕快而不嚴肅」的標準來挑選的話,法國作曲家的木管協奏曲絕對保證精彩。

雙簧管與單簧管與德奧音樂又有格外淵源,常見的莫札特與韋伯單簧管協奏曲都良好發揮了單簧管的魅力;雙簧管部份,巴赫留有不少動聽協奏曲,然而最常演奏的或許還是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獨奏家以循環呼吸法吹出的「不換氣長句」是此曲一大看點。

法國號由於音域廣、音色多變、操作輕巧,為它寫的協奏曲可能相對比其他銅管多,包括莫札特最常被日綜《黃金傳說》引用的第1號法國號協奏曲,而理查.史特勞斯則因為父親是法國號手,也寫了兩闕時常被演出、帶有前浪漫輕巧典雅風格的協奏曲。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管弦樂前菜攻略重點:敞開心胸

第一首曲目的目的可能是帶動氣氛,但也因為常人挑音樂會的重點都是後面的曲目,很多時候這個位置也會被排上「應該要演出但好像人氣不太高的短曲」,尤其是委託創作的當代作品。所以請放開自己,仔細體驗第一首曲子帶給你的衝擊吧;若是國人作品、甚至年輕國人作品,如果只是好奇這樣的曲子而買了整場音樂會的票,也是可以的喔。

鋼琴獨奏會公式

為什麼特別先提鋼琴呢?除了鋼琴獨奏曲目相當海量之外,也因為促成現代獨奏會(recital)形式確立的,恰巧是兩位鋼琴家。19世紀初主流的音樂會形式,是混雜著各種編制、不演奏全部樂章、甚至開放點歌的娛樂場合。

藝術理念相悖的鋼琴家李斯特與克拉拉.舒曼,竟不約而同地開始舉辦只有鋼琴家一人獨挑大樑、事先排好曲目並演出完整作品的音樂會。

這兩位鋼琴家也創造了兩種獨奏會曲目邏輯的原型(幾乎適用於所有器樂):李斯特會同時排進經典嚴肅曲目(巴赫改編與貝多芬),然後以自己的炫技作品作結;克拉拉則是按照音樂史順序,先後詮釋巴洛克、古典以及他的當代(在今天來說則是浪漫)的整場深度曲目。

儘管隨著19~20世紀鋼琴作品越發多樣,嚴肅與炫技的分界越發模糊,多數鋼琴家與其他器樂演奏家,在舉辦主題式的獨奏會之外,仍常以這兩種邏輯安排曲目:嚴肅對比炫技,並且/或者呈現每個時代作品。

鋼琴獨奏精選

巴洛克:巴赫(《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觸技曲等)、史卡拉第(奏鳴曲)

古典:海頓(最後三首英國奏鳴曲Hob.XVI:50-52)、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樂興之時》)

浪漫:蕭邦、李斯特(練習曲選、歌劇改編)、舒曼(《狂歡節》、《維也納狂歡節》)、巴拉基列夫(《伊斯拉美》)

20世紀:拉赫曼尼諾夫(練習曲、前奏曲)、德布西(《版畫》、《映像I》、《快樂島》)、拉威爾、普朗克、葛拉納多斯(《西班牙舞曲》)、阿爾班尼茲(《西班牙組曲》)、卡普斯汀(練習曲、變奏曲)

鋼琴獨奏會攻略重點

鋼琴雖然對多數人而言是一種音響富麗而變化多端的樂器,也因為曲目文獻風格多樣,而多數曲目單樂章長度也不超過10分鐘,所以即使臺上只有一個可以觀賞的焦點,很快就能刷新注意力,迎來氣氛完全不同的下一首曲子。

也因為臺上只有一個焦點,呈現的音樂家就算多至7~8個左右,觀賞表演的體驗也不會顯得過於零碎;相對來說,佔據一個半場或甚至整場的曲目,就容易讓聆樂經驗未深的聽眾產生參加馬拉松的感覺(其實對鋼琴家來說何嘗不是)。大原則依然是選擇長度適中而變化多的曲目,若是帶有舞曲性格、戲劇效果或民族色彩就更容易領略旨趣。

鋼琴作品的黃金時代橫越三世紀,寫獨奏曲的鋼琴家人數也遠超過寫協奏曲的鋼琴家,所以幾乎會被鋼琴家端上檯面的曲目,都是出自深諳爭奇鬥艷小動作的鋼琴家手筆,不必擔心沒有看點——尤其是幾乎只寫鋼琴曲的那些。

巴赫平均律、觸技曲與組曲,以及史卡拉第奏鳴曲都是常見、精彩且各樂段簡短的巴洛克曲目;不少鋼琴家會採李斯特傳統,演奏各種由浪漫時期鋼琴家改編的巴赫作品,也值得屏息一聽。

莫札特與貝多芬的變奏曲與奏鳴曲等也是古典標準曲目——值得一提的是別具逸趣的海頓作品,雖然不知何故演出機率不高,但不會讓人失望。舒伯特的作品也因為旋律優美而常被演奏,《樂興之時》大多個性鮮明,比起更內省而綿長的晚期奏鳴曲或《流浪者幻想曲》,是更好消化的舒伯特。

浪漫時期,不如說蕭邦與李斯特,幾乎是線上鋼琴家的必選曲目。一生幾乎只寫鋼琴曲的蕭邦,不論小品大曲,都是時常出現而且皆大歡喜的曲目。

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是許多鋼琴家的試金石——對聽眾來說也是,要緊跟30分鐘內的每個素材發展需要較進階的聆聽技巧;而在炫技的練習曲之外,如《諾瑪》、《唐喬凡尼》的歌劇改編曲也是能叫人直呼過癮、充滿李斯特魅力的選擇。

帶有強烈浪漫色彩的拉赫曼尼諾夫在此脈絡中也是鋼琴家喜歡的選項,第2號奏鳴曲是相當有戲劇效果而不拖泥帶水的嚴肅作品;但若還不急著挑戰聆聽大曲,《音畫練習曲》或前奏曲的選曲也都相當生動可親。

說到俄國人的話,穆索斯基的熱門管弦樂曲目《展覽會之畫》原作就是鋼琴版本,也是經常被演奏但又容易品味的樂曲;而柴科夫斯基除了《四季》組曲外,其三大芭蕾組曲也是管弦樂版與鋼琴改編都很討喜。近十年來迅速竄紅的卡普斯汀,其《八首演奏會練習曲》變奏曲(Op. 41),也因為其爵士樂元素與高度技巧要求,成為獨奏會寵兒。

德布西與拉威爾儘管作品不算多,但由於歷史地位與作品素質,時常被列入獨奏會曲目當中。德布西的作品多附有標題,除了炫技經典《快樂島》外,《版畫》與《映像》第一冊也是相當容易領會、充滿氣氛的作品。

拉威爾的炫技作品《噴泉》也時常演出,效果良好;而《高雅與感傷的圓舞曲》也是很會心的短曲集錦;〈水妖〉常從《夜之加斯巴》當中單獨被抽出演奏,則是有著優美旋律、音效、技巧與戲劇鋪陳的精彩作品。

西班牙音樂的異國風情感幾乎可說是撲面而來,寫了大量鋼琴作品的阿爾班尼茲與葛拉納多斯是西班牙主題鋼琴獨奏會的必備曲目,兩人都寫過帶有濃厚舞曲性格的組曲,都是很好的古典樂入門。若有機會得以遇見南美洲作曲家,如阿根廷的皮亞佐拉或瓜斯塔維諾等人作品,通常也都是帶有奔放異國情調的選項。

鋼琴曲目深廣似海。也許上述這些常見曲目不見得都能構成很好的獨奏會初體驗,但下一場鋼琴獨奏會出現讓你一聽鍾情曲目的機率還是非常高,所以別輕易放棄。

其他器樂獨奏會攻略

一般而言,有鋼琴伴奏的其他器樂獨奏會比無伴奏顯得更平易近人,能選擇的曲目也因為有鋼琴在場,而能涵蓋到(樂團被縮編至一架鋼琴的)協奏曲,比較不常上演的協奏曲,在獨奏會場景反而常見。而除了協奏曲外,常見的樂曲類型還有奏鳴曲以及改編曲。以下分別淺薦獨奏機率比較大的弦樂器與木管樂器獨奏曲目。

弦樂獨奏精選

小提琴

貝多芬(第5號奏鳴曲《春》)、布拉姆斯(第1號奏鳴曲《雨之歌》)、佛瑞(第1號奏鳴曲)、拉威爾(第2號奏鳴曲)、德布西(奏鳴曲)、普朗克(奏鳴曲)、瓦斯曼《卡門幻想曲》

中提琴

克拉克(奏鳴曲)

大提琴

貝多芬(奏鳴曲)、舒伯特(《阿貝鳩奈》奏鳴曲改編)、拉赫曼尼諾夫(奏鳴曲)、普朗克(奏鳴曲)

弦樂攻略重點:大作曲家/大演奏家

弦樂器的構造很早就臻至完備,從早期巴洛克起就有重要小提琴作品傳世,巴赫、莫札特、貝多芬、舒曼、布拉姆斯等主要作曲家大多都有小提琴與鋼琴的獨奏作品(特別是奏鳴曲),其中貝多芬第5號奏鳴曲《春》由於日劇《交響情人夢》的緣故,算是很多人都聽過的曲子。

而20世紀初法國奏鳴曲,如佛瑞或拉威爾,都能夠體驗到小提琴輕巧細膩的一面。在選擇大作曲家手筆之外,歷史上也有不少小提琴名家會寫下精彩的炫技作品,儘管這些樂曲原版都是協奏作品,但比較容易在獨奏會場景上看到,像是帕格尼尼《摩西幻想曲》與《威尼斯嘉年華》、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與《卡門幻想曲》等(不過另一位小提琴家瓦斯曼所寫的《卡門幻想曲》卻比較受演奏家青睞)。

大提琴獨奏曲目相形之下則顯得比較嚴肅而具有深思性格,包含了諸如貝多芬、布拉姆斯、普羅高菲夫與蕭斯塔科維契等人的奏鳴曲。貝多芬、蕭邦與拉赫曼尼諾夫的大提琴奏鳴曲,鋼琴份量也相當吃重,彼此互動密切,也是大提琴獨奏會的魅力所在。

中提琴原創曲目顯得更少,多數人並不熟悉的20世紀初英國中提琴家蕾貝卡.克拉克的奏鳴曲已是中提琴標準曲目,是值得專程一聽的作品。

管樂獨奏精選

巴赫(長笛奏鳴曲,BWV 1031)、藍乃克(長笛奏鳴曲《水妖》)、普朗克(長笛奏鳴曲、單簧管奏鳴曲、雙簧管奏鳴曲)、杜悌耶(長笛小奏鳴曲、雙簧管奏鳴曲)、柯普蘭(單簧管奏鳴曲)、伯恩斯坦(單簧管奏鳴曲)

木管攻略重點:擁抱20世紀

長笛是發展悠久的樂器之一,不難想像巴赫為長笛寫了多達8首附伴奏的奏鳴曲(另有一首無伴奏組曲),其中BWV 1031降E大調第二樂章的西西里舞曲更是吸引眾多後人改編的知名旋律。而浪漫時期的代表作品則有藍乃克《水妖》奏鳴曲。

但直到19世紀中德國數學家暨長笛家貝姆改進長笛構造之後,長笛連同其他木管樂器性能隨後才跟著提昇,曲目豐度也因此增加。所以相較於其他樂種,重要木管曲目的有很大比例是20世紀以後作品,例如普朗克、亨德密特、杜悌尤與波札等人都留有長笛、單簧管或雙簧管的重要木管曲目。

此外,豎笛經典曲目除了在布拉姆斯與聖桑的奏鳴曲,柯普蘭與伯恩斯坦師徒也各留有一首受歡迎的奏鳴曲。

室內樂曲目精選

弦樂四重奏:德弗札克(第12號《美國》)、鮑羅定(第2)、拉威爾(F大調)

鋼琴加弦樂: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大公》、《幽靈》)、阿倫斯基(第1號鋼琴三重奏)、拉威爾(鋼琴三重奏)、布拉姆斯(第1號鋼琴四重奏)、佛瑞(第1號鋼琴四重奏、第1號鋼琴五重奏)、德弗札克(第1號鋼琴五重奏)、蕭斯塔科維契(鋼琴三重奏、鋼琴五重奏)、舒伯特(鋼琴五重奏《鱒魚》)

鋼琴加管樂:艾曼紐爾(為長笛、單簧管與鋼琴的小奏鳴曲)、普朗克(為雙簧管、低音管與鋼琴的三重奏;鋼琴六重奏)

室內樂攻略重點

為什麼室內樂的舞台明明比獨奏熱鬧,卻是最難攻略的曲種呢?

各種理由如下:室內樂早期是在擁有高度鑑賞力的貴族沙龍內誕生的,許多作品本來就是為少數行家而寫;此後的室內樂也受這種歷史因素影響,成為作曲家最花腦筋的曲種,一首完整作品曲長通常就是一個半場;而由於室內樂對個別樂手的負擔比管弦樂團重得多,卻沒有來自樂團的穩定收入,演出室內樂的現實條件也較難達成。以下枚舉可遇不可求、但遇到了能去聽一下最好的作曲家或曲目。

弦樂四重奏號稱是最細膩的室內樂編制,自海頓確立體裁起,至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乃至德布西、巴爾托克、蕭斯塔科維契都有經典作品傳世。不過最適合當第一首四重奏的,若非德弗札克最受歡迎的第12號《美國》或充滿甜美俄式旋律的鮑羅定第2號,拉威爾充滿靈思的F大調四重奏也是好選擇。

鋼琴加弦樂重奏的組合,則往往是聽鋼琴與弦樂重奏之間的互搏,幾乎是同時聽數種樂器獨奏。

弦四寫得好的拉威爾,鋼琴三重奏也是相當撼人而經典的曲目;阿倫斯基的第1號也是較為常見而好上手的作品。多加一把中提琴的鋼琴四重奏,可說是莫札特的創舉,其他經典曲目則有以熱辣的吉普賽輪旋曲作為終樂章的布拉姆斯第1號,以及佛瑞充滿傷感的第1號鋼琴四重奏。

再往上加一把小提琴的鋼琴五重奏,什麼弦樂室內樂都寫的布拉姆斯不可少之外,德弗札克第2號與蕭斯塔科維契G小調五重奏都是給人好印象的熱門曲目;至於廣為人知的舒伯特《鱒魚》五重奏,用的其實是鋼琴四重奏加上低音提琴,又是更冷門的編制。以類似的原理為木管五重奏加上鋼琴,則有普朗克鋼琴六重奏這樣歡樂的名曲存在。

終極選曲秘訣

再回到最初的那個命題:通常NG的不會是曲目,而是聽眾。若能保持專注、好奇並開放的心態觀賞音樂會,則天下再無一曲NG。

※本文由《MUZIK閱聽古典樂》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UZIK閱聽古典樂

2006年10月,《MUZIK》第1期上市,13多年來,為華語書市中唯一的古典音樂專門雜誌。2020年3月,《MUZIK》走過149期後,轉以專注線上內容,以更快速與即時的方式,與全世界的樂迷分享古典音樂的美好!

相關

news image

大阪世博 Expo 2025 Osaka 4月登場!最大木造建築、八大主題激發對未來社會想像… 眾多亮點一次看

By Prestige Taiwan
news image

若不能留下美好片刻 那就再來一次吧!

By MUZIK閱聽古典樂
news image

茶香與光影交織 感受 AKACHEN 的春日藝境

news image

故宮攜手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推出《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一覽81件經典大師作品

By 非池中藝術網
news image

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2025節目陣容公布 艾森巴哈將指揮小澤90冥誕音樂會

By MUZIK閱聽古典樂

看更多

熱門

news image

日月潭既國際又在地的高端旅宿!力麗溫德姆溫泉酒店融入滿滿邵族元素 以最近距離感受伊達邵傳奇

news image

英倫輕奢走跳又一章 直擊愛丁堡、利物浦與倫敦的城市魅力

news image

遊倫敦必逛景點!Bicester Village 貼心 Hands free 服務 連不進購物村的 Dior 都到此設店

news image

Kia 連兩年穩踞年度銷售萬台俱樂部 2月再登非豪華純進口品牌銷售冠軍

news image

從 Taste by Lexus x 茶禪華極品匠藝饗宴 看 LEXUS 品牌打造尊寵車主無極限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