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與中輟少年重建關係

提要

專訪民和國中慈輝分校主任蔡岳峰

2022年「藝把青戲劇比賽」賽前排演。 圖片/民和國中慈輝分校提供
2022年「藝把青戲劇比賽」賽前排演。 圖片/民和國中慈輝分校提供

本文共1975字

PAR表演藝術 文/黃馨儀

走過30年的中介教育學校:慈輝班

為協助經濟困難或家庭變故的中輟復學生回歸教育體系,教育部協助地方政府辦理「多元型態中介教育措施」,提供轉銜適應的中介教育,避免中輟復學生再度輟學。「慈輝班」即為其中一種中介教育形式,源自於1994年省政府時期的慈輝專案,專收家庭變故、經濟困難之中輟學生,由教育部補助、提供住宿、生活輔導與多元適性教育。慈輝班的規劃在當時十分另類新穎,也讓國中生能提前接觸到高職的技職課程。目前全省慈輝班有11所,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民和國中慈輝分校(以下簡稱民和慈輝)即為其一。

民和慈輝以技職教育為發展主軸,白天依照課綱進行學科課程,每週一、四下午則有作為職涯試探的技藝課程,包含烘焙、餐飲、美髮、化工、動力機械與商管設計6個專業。學科課程教師依照教師甄試選填分發,而技藝課程則和周邊的職校合作,或經由推薦尋聘適任教師。另設有夜間課程選修,一方面延續技職科目,一方面則有社團課程,如手工拼布、熱舞、鼓藝和電音三太子,與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以下簡稱青藝盟)的戲劇課程亦在此類別,固定在週三晚間發生。

2017年,因為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牽線,前任校長陳冠伶結識了青藝盟盟主余浩瑋,共同開啟「風箏計畫2.0」,至今已7年。受訪者蔡岳峰當時即擔任民和慈輝分校主任(2014-2018),兩年間與余浩瑋緊密合作。2022年重回主任職位,也將戲劇課程列入推行重點。

不只是課程教育 更是為了建立關係

對蔡岳峰主任而言,民和慈輝的授課需求和一般學校有異。面對特殊境遇的學生,通常無法直接進入教學進度,要花很多時間去處理學生情緒、建立秩序管理,並與之建立好關係,才能進行課程。也因此,慈輝分校的課程多半由教師自主,和本校的教學進度不同,青藝盟的課程設計,正好切合學生需要。與青藝盟的合作,讓藝術教育第一次進入民和慈輝;每學期進行16週課程,並從中創作校內演出或是校外比賽的內容。

起初因為不熟悉戲劇課的操作,蔡主任主動投入、觀察著課程進行。然而也有部分老師因為對戲劇課程陌生而有所排斥,部分質疑也同時在校園中發酵,並擔心表演內容在消費學生故事。蔡岳峰主任認為,與學校的溝通其實很重要,外來團隊希望打破制度面,但學校畢竟有著管理的角色、老師們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主任的位置上,他會主動去調解溝通,像是在學校的工作會議上便主動提出將戲劇課作為發展重點的理由,開誠佈公地讓老師了解和發表意見。

2019年蔡主任亦跟著巡演,一同進入5所慈輝班,在過程中深刻體認到戲劇教育的獨到之處:「學生參加戲劇課程不是為了演戲而演戲,也會去面對自己的故事,並且學到不同的東西。再加上表演和成果發表也提供他們一個被看見的機會。甚至有可能拿到獎,除了得獎很高興,又有獎金作為升學基金。」

2017年至今,民和慈輝參與戲劇比賽持續凱旋而歸,不是冠軍就是亞軍;而當年參與巡演的10位學生,也有9位實際運用了這筆基金、繼續升學。

青藝盟的課程,給予了孩子許多陪伴,藉著演出站上舞台,也建構了對自己的信心,並獲得台下觀演家人的支持。蔡岳峰主任也肯定地說:「我覺得他們在帶心靈那方面,有很多時候帶得比我還深入。」 傳統課程難免讓學生覺得無趣,學校的教師也有既定的管理身分印象,而青藝盟的師資作為外部教師,能有更純粹的陪伴身分,讓學生在排練中嘗試各種可能。當學習的過程有趣,學生也就會願意學習,並開始思考未來的路,影響層面不僅是在戲劇表現上,更多的是心靈的反思:「當孩子願意配合這個課程去學習,在比較投入的狀況之下,他當然也能慢慢感受到別人對他的關心。然後他就會真的學到,並且去想自己。其實學習就是這麼一回事。」

緊縮的現實 共同前行的期待

雖然戲劇課程步入軌道,但因為現實環境的改變,也讓慈輝班面臨新的困境。對比初與青藝盟合作的2017年,民和慈輝的全校學生人數少了五成。人數減少了原因除了少子化影響,另外也是「慈輝班」在現今是否仍有需求的討論。

相較於過往學生以弱勢家庭、中輟生或司法個案為主,民和慈輝現有不少情緒與學習障礙的特教生。無論面對哪種學生,教師們都需要很多時間去陪伴與建立關係,然台灣教育氛圍也有所轉變,當更多老師願意花時間關注與陪伴學生,加上各式清寒補助資源與專案,高關懷青少年是否真需離開原生環境、被引介至慈輝班?又或是學生進來後是否有轉出時間?開始引起有了不同討論。

「這裡到底是一所解決人生問題的學校,還是解決中輟之虞的地方?我覺得這兩件事的目標不太一樣。」蔡岳峰主任也仍在思考這個問題。

面對現實因素,目前課程發展上大概只能維持現狀,戲劇課程則交由青藝盟設計負責。不過如果有機會,蔡主任希望能再「一起」巡演,不僅是讓青藝盟張羅巡演資源,民和慈輝也能更主動參與、建造交流與對話的機會:「如果共同巡演,一定會留下更有趣的經驗與回憶吧!」

※本文由《PAR表演藝術》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AR表演藝術

創立於1992年10月的《PAR表演藝術》,由國家兩廳院發行,為華人世界唯一結合人文與表演藝術評介的期刊。自2021年1月起轉型為雙月刊,單月出刊,12月出版特刊,1年共7期。改版後的雜誌將視角拉回台灣,放眼亞洲,挖掘更多屬於表演藝術圈產業生態、幕後故事及更多有趣的專業門道,讓您貼近表演藝術的台前與幕後。

相關

news image

杉本博司迄今最大規模回顧展「時光機」 梳理作品中不同的時間維度

By 非池中藝術網
news image

收藏量傲視全球!許文龍對提琴的熱愛 成就奇美提琴王國

news image

「天下第一」天民樓元青花首登佳士得 私人珍藏釋出背後有故事

news image

一帖音樂藥 降壓又安神

By MUZIK閱聽古典樂
news image

驚悚電影音樂學

By MUZIK閱聽古典樂

看更多

熱門

news image

入住丹內丹內野奢莊園 體驗「不吃苦」的豪奢露營新滋味

news image

Honda 全新世代 CR-V 熱銷 強勢產品力硬是要得

news image

豈止小型跨界休旅 MG 品牌 ZS 旗艦版超規滿配、一次到位

news image

不用充電即可享受純電駕馭 NISSAN KICKS e-POWER 跨界新能源休旅

news image

1.5 ST-Line 運動化車型熱血來襲 24年式 New Ford Kuga 再掀性能跑旅風潮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