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無法離開的人》高度關注台灣歷史與藝術 打造沉浸式體驗的跨界展覽

《無法離開的人》電影劇照,陳芯宜導演團隊提供
《無法離開的人》電影劇照,陳芯宜導演團隊提供

本文共3088字

非池中藝術網 文/北師美術館

北師美術館延續過往對臺灣歷史與藝術的高度關注,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共同主辦,在地實驗與高雄市電影館協辦,將於2023年5月6日至7月2日推出「無法離開的人」展覽。本展從陳芯宜導演的同名VR作品出發,打造以沉浸式體驗為核心的跨界展覽,同時從作品的內容與技術面切入,輻射出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與當代影像產製工作方法的探索。

《無法離開的人》電影劇照,陳芯宜導演團隊提供
《無法離開的人》電影劇照,陳芯宜導演團隊提供

《無法離開的人》電影劇照,陳芯宜導演團隊提供
《無法離開的人》電影劇照,陳芯宜導演團隊提供

「我在這等一個人,等一個人。希望你看完之後,可以幫我傳出去。」陳芯宜作品《無法離開的人》以綠島人權文化園區蠟像館為啟發點,劇情融合多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經歷,以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穿越歷史與時間,跨越國界與世代,喚起人們對於創傷記憶與人權議題的共感。本片並榮獲2022年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單元最高榮譽「最佳體驗獎」,並獲評審盛讚「展示了360度電影的真正潛力」。

「無法離開的人」3F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3F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3F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3F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為擴延VR作品的體感經驗,北師美術館量身建構特殊的觀影空間,利用美術館獨特的光影變化,創造空間層次的堆疊,引導觀眾跨越「虚擬」與「實體」的界面。展覽並以跨界協作為基礎,發展出三大子題:以VR電影為主體的「無法離開的人」展區,圍繞著白色恐怖時期關押、審判政治犯軍法處空間的「無法離開的地方」,和獨家解密陳芯宜導演幕後創作脈絡的「造場」。展覽由VR跨越虛實的質地出發,讓塵封一甲子的記憶再次出土,召喚觀眾走入1950年代時空隧道。

宋盛淼手繪張雪露鉛筆素寫像,1955-1956,國家人權博物館藏 北師美術館提供...
宋盛淼手繪張雪露鉛筆素寫像,1955-1956,國家人權博物館藏 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施月霞給劉耀廷第三十信(第一、二頁),1953年11月19日,20.6×14.9...
施月霞給劉耀廷第三十信(第一、二頁),1953年11月19日,20.6×14.9 cm,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提供(劉耀廷家屬捐贈) 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劉耀廷妻子施月霞的日記,1952-1953_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藏(劉耀廷家...
劉耀廷妻子施月霞的日記,1952-1953_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藏(劉耀廷家屬捐贈) 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展覽為延伸VR作品中的時空背景,並邀請學者林傳凱規劃「無法離開的地方」,展出青年政治犯與家人之間的書信、獄中物件。其中以劉耀廷、宋盛淼、呂國昭三位受難者的書信物件佔多數。

曾至早稻田大學留學、任職過高雄女中教師的劉耀廷,1949年轉任印刷廠職務,在1952年因參與刊印地下組織文件而入獄。起初,劉耀廷尚未獲准與家人通信,音訊全無,懷孕的妻子施月霞僅能透過以日文書寫日記來抒發情緒,表達對劉耀廷的思念。劉耀廷移送軍法處後,兩人才得以透過書信傳情,訴說對彼此濃烈的愛意。

兩人祈禱著夜夜於夢中相會,信紙上甚至數度出現吻痕,遙寄予身陷囹圄的丈夫。施月霞產下雙胞胎女兒後不過一年,劉耀廷便遭槍決,得年29歲。劉耀廷與妻子的故事為《無法離開的人》主要的歷史參照之一,北師美術館透過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取得家屬同意,首度展出劉耀廷夫妻二人的相片、劉耀廷於獄中手作贈予妻子的相簿、兩人的通信與妻子的日記等歷史文獻,彌足珍貴。

吳鵬燦、連德溫 紙質文件夾(紙書包) 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吳鵬燦、連德溫 紙質文件夾(紙書包) 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吳鵬燦、連德溫 紙質文件夾(紙書包) 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吳鵬燦、連德溫 紙質文件夾(紙書包) 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為了本次展覽,國家人權博物館特別出借「紙書包」典藏品,在軍法處物資極度匱乏的處境中,吳鵬燦與連德溫為感謝同房獄友許貴標的照顧,利用包裝紙與廢棄罐頭,自製「紙書包」(1954)送給許貴標留念。1955年2月吳鵬燦遭槍決,得年27歲。連德溫亦於同年10月遭槍決。許貴標出獄後持續珍藏紙書包,2014年捐贈給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期望以文物傳承歷史。本次展覽是「紙書包」捐贈後首度於美術館場域展出。

陳芯宜導演同時也分享:「這部作品因為參加影展的關係已經旅行了許多國家,能夠真正回到台灣與觀眾見面的這次經驗很令人興奮,自己也是本展研究協力林傳凱演講的忠實聽眾,在過程中深受到林傳凱所言:『要將政治受難者將神聖化、道德化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還原成一個真正的人,從他的內心狀態與歷程中真正的思考,才是轉型正義真正的價值。』能夠有這次的展覽,也感謝各界在設備與資源上面的支持。」

李佳泓,《我和許多人一起刻的》,2020、2023 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李佳泓,《我和許多人一起刻的》,2020、2023 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1940年代末,木刻版畫曾流行於戰後的左翼藝文圈,台北師範學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身)為版畫教學重鎮之一,師生也在白色恐怖風暴中遭到牽連。回到當代,李佳泓《我和許多人一起刻的》,圖像取自1950年代「台北案」入監照及「綠島再叛亂案」的臨刑照,也透過版畫的形式,以60餘幅政治犯前輩的面容重構遭軍法處關押者的群像。當觀眾屈身湊近版畫時,亦將聽見多位政治犯前輩耳語般的音聲,細述其對軍法處的回憶。

在狹窄暗黑的牢房內,政治受難者僅能透過聲音傳遞心聲,來自四面八方的獄友,吟唱語言相異的歌曲,以此思鄉、告別、送行,歌曲來源遍佈法國、義大利、日本、印尼及愛爾蘭各處,海內外旋律與語言在此匯流的情景體現其多元的背景。而肉身遭到禁錮時,夢境是允許政治犯想像自由、家屬相會的唯一媒介。

音樂創作人王榆鈞更以過往政治受難者回憶中,於軍法處中曾吟唱的歌曲再次傳遞來自四面八方的獄友的心聲,更以夢境為題,透過林生祥等人的聲音朗讀,搭配樂音及聲響,帶觀者潛入政治犯、家屬與其後代的夢境之中。

「無法離開的人」2F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2F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2F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2F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擁有劇情片、紀錄片與劇場經驗的陳芯宜導演,除了重新探索VR影像調度形式,也重視影像之於社會文化的意義,透過「場」的調度,將影像拍攝化為藝術行動,凝聚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共同討論、參與創造活動。「造場」將透過導演工作桌、攝製手稿、拍攝場景與道具,邀觀眾進入影像團隊合作之場。而導演也將在每週進駐展間,進行創作發想與討論,展期內並有一系列與「在地實驗」合作的「特映場」,將播放難得一見的陳芯宜導演的過往作品。

「無法離開的人」B1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B1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B1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B1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B1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B1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記那個壓抑年代,無法送出的受難者故事,亦是一封留給未來的影像信籤。展覽將於2023年5月6日至7月2日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展出,邀您蒞臨現場,一同聆聽時代的低吟。

文化部王時思政務次長代表文化部出席本次記者會,特別提出過往國家人權博物館肩負轉型正義的重責大任,希望透過影像創作的力量,將這些過去社會中禁忌提起的議題用另外一種方式喚醒大眾的關注,能夠有本次展覽之外,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豐富精采的創作產生。

展覽總策畫林曼麗教授提到:「從VR播映受到器材設備的限制,到打破限制,創造多元觀展經驗,並且結合場域的特質與概念,本次『無法離開的人』展覽是一大創新與突破的嘗試。」展覽為延伸VR作品中的時空背景,並邀請學者林傳凱規劃「無法離開的地方」,展出青年政治犯與家人之間的書信、獄中物件。其中以劉耀廷、宋盛淼、呂國昭三位受難者的書信物件佔多數。

「無法離開的人」記錄那個壓抑年代,無法送出的受難者故事,亦是一封留給未來的影像信籤。展期內並有一系列與「在地實驗」合作的「特映場」,將播放難得一見的陳芯宜導演的過往作品,邀您蒞臨現場,一同聆聽時代的低吟,本展免費參觀,觀看《無法離開的人》VR放映請見北師美術館官方臉書或嘖嘖預購頁面。

「無法離開的人」展覽主視覺,北師美術館提供
「無法離開的人」展覽主視覺,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師美術館《無法離開的人》The Man Who Couldn't Leave

北師美術館官網:https://montue.ntue.edu.tw/

北師美術館FB:https://www.facebook.com/MoNTUE2011

VR票價|平日300元,假日350元

--------------------------------------

展期|2023.05.06-2023.07.02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地址|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共同主辦|國家人權博物館

合作共製|行者影像文化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在地實驗 ET@T、高雄市電影館

贊助單位|美術館之友聯誼會

運算贊助|廣達電腦廣達研究院

設備贊助|HTC Vive、洪建全基金會 Hong Foundation、台灣松下電器 Panasonic Taiwan、港藝門有限公司 Rainy Port Art Group

借展單位|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台中呂國昭、呂敏遜家屬

史料提供|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宋文博

特別協力|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本文由《非池中藝術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非池中藝術網

追隨著藝術的腳步,分享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希望提供給台灣社會想認識藝術、知道國內外藝術大事的朋友,一個最完善的新聞媒體頻道、資訊分享平台!推動藝術生活化,讓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受到美的澆灌。

相關

news image

除了純飲 威士忌還可以這樣喝

By 羅芙奧藝術集團
news image

「一樣不一樣?我的身體是座博物館」 桃美館以藝術共融啟發兒童覺察差異及肯認自我

By 非池中藝術網
news image

藝術的自由到底涉及哪些東西? 反思藝術的「預設」 打開更有趣的世代

By PAR表演藝術
news image

當輝煌壯麗的「維爾特」對上8把強而有力的「波吉」 精彩競演戲碼即將震撼高雄衛武營

By MUZIK閱聽古典樂
news image

以文生樂 AI 作曲再進化

By MUZIK閱聽古典樂

看更多

熱門

news image

把家開著跑!露營旅遊新型態 開著福斯商旅 Caddy California 車宿輕旅行去

news image

「不能丟西班牙本店的臉!」一家從未在海外展店的星級餐廳 慕舍董座是如何引進台灣更晉升米其林二星?

news image

日本鳥取不只有砂丘!美食美景名湯外加恬淡氛圍 打造新度假天堂

news image

大人小孩都想住!相撲部屋、寶可夢主題房... 東京品味旅宿5選大推薦

news image

優雅品味與前衛科技 打造無與倫比的 BMW 430i Gran Coupé M Sport 四門跑車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