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艾麗絲》的「主角」是誰 連貝多芬都不知道?

萊布雷希。photo from classicfm.com
萊布雷希。photo from classicfm.com

本文共886字

MUZIK閱聽古典樂 文/MUZIK編輯部

貝多芬著名鋼琴曲《給艾麗絲》(Für Elise)曲名中的「艾麗絲」是誰,多年以來都是古典樂壇的謎案。近期,英國知名樂評人萊布雷希(Norman Lebrecht)則在自己的新書《Why Beethoven》中論道:根本就沒這個人,或說,起碼貝多芬自己並不認識這號人物。

《給艾麗絲》是貝多芬A小調第25號鋼琴小品的俗稱,但萊布雷希指出,該名其實誤讀自1810年的手稿——這分目前亡佚的手稿,1865年曾由慕尼黑退休教師Babette Bredl持有,當他心不在焉地對來訪學者Ludwig Nohl念出譜上的獻詞時,大概想起了自己的孫女艾麗絲,就把這個名字「夾帶」了進去——當時正專心於音樂內容的Nohl得到Bredl的允許,拷貝了這部作品,並收錄在他編輯的1867年版貝多芬全集中,結果就是後世對「艾麗絲」產生了各種想像,但任憑音樂學者翻遍了貝多芬同一時期留下的所有紀錄,仍然久久都找不到這位「名媛」的確切來歷。

萊布雷希指出,以往列為艾麗絲可能人選的,一是某位女歌手,但他通常自稱Betty或Maria Eva,而非Elise;另一位則是貝多芬或曾求婚失敗的泰瑞莎(Therese Malfatti)——過去也有研究者認為,《給艾麗絲》應該是《給泰瑞莎》才對,只是因筆跡潦草導致誤認——泰瑞莎過世後,鋼琴家友人、受雇與之合作演出的Rudolf Schachner繼承了他的音樂遺物。

而Schachner其實是Bredl的私生子,泰瑞莎過世讓他失業,只好遷居倫敦另覓工作,這使與兒子遠隔兩地的Bredl相當難受。Nohl來訪時,可能正逢他思念著教名艾麗絲的孫女,或者是小名艾麗絲的媳婦伊麗莎白,而口誤將手稿標題念成《給艾麗絲》;也可能是故意,用這種口頭方式來「確保」在倫敦的孫女將擁有這分文物。

所以《給艾麗絲》這個標題,跟貝多芬本人根本沒關係。萊布雷希還寫道,如果貝多芬知道手稿流轉到了自己從未踏足的慕尼黑、藏於一位女士之手,而引發了這一連串故事,八成會大聲把那些竭盡全力尋找「不存在的艾麗絲」的學者們笑了個遍吧。

※本文由《MUZIK閱聽古典樂》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UZIK閱聽古典樂

2006年10月,《MUZIK》第1期上市,13多年來,為華語書市中唯一的古典音樂專門雜誌。2020年3月,《MUZIK》走過149期後,轉以專注線上內容,以更快速與即時的方式,與全世界的樂迷分享古典音樂的美好!

相關

news image

張維中專欄/日本,紙張文化的份量

news image

從坂本龍一的作品 聽見自我探索與科技結合的「新音樂」

By 名門薈
news image

心靈的極簡空間:莊普「越野的靈光」個展 Belonging to the Heart

By 名門薈
news image

藝術界話題人物達米恩.赫斯特全面進駐法國藝術酒莊 推出最新大型個展

By 非池中藝術網
news image

2024台北當代五月登場 聚焦多樣化台灣藝術

看更多

熱門

news image

張維中專欄/日本,紙張文化的份量

news image

謝忠道專欄/米其林星光褪色?

news image

2024台北當代五月登場 聚焦多樣化台灣藝術

news image

邱德夫專欄/為什麼日本威士忌這麼貴?

news image

孫德銘專欄/當品牌自己跳下來開專賣店:高級錶零售的新局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