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214字
台灣的高等教育中,專業於藝術創作的院系大約有二十所。其中東海大學美術系(東海美術),一直都是傳承最悠久的指標重鎮。2023年元旦伊始,東海美術於台中市大墩文化中心,發表了第40屆的師生美展/系展《皆》。透過一系列徵件/評選/策展,展示出了該系六大類別的教學成果。並且藉由師生之間的作品對話,向觀眾們傳達了東海美術對於人文氣質的堅持與追求。
東海美術對於學生的訓練專注於探詢「具有人文氣質的美感與思維」。即便在甜俗、潮流或跨領域藝術品蓬勃發展的今日,東海美術仍不曾在這一方面妥協。談及人文性質,東海美術校友、現任系主任李思賢教授指出了其中的關鍵,認為藝術創作應該是累積多方面人文經驗的內化,最終淬鍊出雋永美感的行為。電影、文學、戲劇等等的學習、甚至生活中的細微感知,都可能成為藝術創作的養分。
李思賢主任也提到,東海美術是全國第一所開創「複合媒體」、「錄影藝術」、「膠彩畫」和「策展與評論」課程的美術系,自創系以來就以自由多元的學風聞名。然而無論媒材和技法如何前衛,東海美術始終認為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此處所指的人文精神與傳統的文人/士大夫價值觀是不同的。身處當代,人文精神不是只有情調,而應該兼具俗世的理想、對於世界保有更多的關懷。也就是期望藝術創作,能夠體現出藝術家對於現實世界的觀察與體悟。
從教學現場到展覽空間,東海美術的老師們期望在課堂之外,提供同學們更多的學習機會。
系展從規則制定、簡章製作、收件、初選、複選、主題策畫、現場布置到推廣行銷,都交由大三的系學會統籌辦理。有別於畢業展以班級為單位,東海美術的系展開放大學部與研究所全部的同學自主投件。經過初選(專任老師評選)和複選(專任與兼任老師評選),最終將成果展示在展場之中。
本屆東海美術大三的班導師蔡明君,也是策展課程的授課老師,於是在本屆系展的各階段,將不同階段的工作轉換為教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指導同學們。同時順應著通訊網路的發展,策展團隊也嘗試著舉辦網路活動。藉由「人氣獎」活動,讓《皆》的可見度進一步提升。
隨著時空環境的不同,東海美術系展也持續與時俱進。擔任今年系展總召的胡蕙智同學表示,本屆東海美術的系學會,開始將系展的策辦系統化、制度化。將過去累積的經驗,轉換成為有條理的文字與圖表。期望在未來系展的傳承中,可以更完整地為學弟妹們減少摸索的過程。相關的制度也將一屆屆地修正、優化,同時支持未來學弟妹們在學習與展出兩方面的進步。
膠彩類研究所組第一名的許瀞云,大學階段即就讀於東海美術。並在畢業數年後再重回校園,持續探究膠彩藝術的可能性。許瀞云認為相較其他繪畫媒材,膠彩的質地會呈現出一份獨有的份量感,且需要反覆取捨來達成期望的效果。在膠彩創作領域,東海美術擁有全國領先而完整的教學體系。無論是學習媒材的操作,或是從媒材特質中再進行創新實驗,都有機會獲得最多的資源。更可貴的是,東海美術也藉由一連串的訓練過程,引導學生將創作理念和表現方式建立聯繫。
研究所二年級的徐皎雲,透過水墨畫與裝置藝術的結合,以創新的呈現獲得書畫類組的第一名。針對研究所階段為個人帶來的創作啟發,徐皎雲認為自己最主要的收穫在於觀念層次。系上給予學生充裕的發揮空間,鼓勵其大膽多方地實驗;同時,老師們也在課程中引入不同的哲學觀點,助於創作思維的多方延伸。譬如其此次獲獎的作品《泡沫關係》,即嘗試在作品中融入對抽象概念的詮釋。由綿延的渲染圖像與拉鍊素材,討論人與人、自身與他者關係中的「延續」與「斷裂」性質。
在西畫類組別,獲得研究所組第一名的林炯宏首先分享了其在美術系的學習經驗。他認為東海大學有著自由的校風,系上老師並不會限制同學們的創作方法。相對地,更著重引導學生去瞭解自身創作的動機,並嘗試以繪畫表達出欲言之物。對於媒材的熟悉固然為基本,但筆畫背後代表的不只是個人對技術的掌握,更應反映著創作者的思維脈絡。在這樣的要求下,作品中的每一個筆觸才能夠超越隨性的表現,嚴謹地包含了創作者的審慎思考。
正就讀大學部四年級的許淯雯,獲得了該組別西畫類創作的第一名。獲獎的作品題材選擇探討較為嚴肅、複雜的自殺議題。在參與徵件之前,她提到自己原先擔憂主題的敏感性而卻步,反倒是在系上師長的鼓勵下而作出嘗試。許同學表示,老師幾乎不干涉其創作主題的發展,而是期許學生能走出自己的路,並能將個人獨特的觀點融入於作品之中。故她感受到東海美術「因材施教」的教學特色,老師們針對不同學生的特質,給予概念或技術上的指導,帶領其逐步發展創作。
本次獲得視覺傳達類大學組第一名的陳子茵,表示在此類別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師長們對於畫面結構的要求。除了畫面本身的佈局,也強調整體的視覺配置,像是如何裝裱以襯托畫面、如何在展示上呼應空間等等。陳同學亦分享由此次獲獎作品《物件系列》所收穫到的學習經驗。雖然已參考DIY家俱的組裝說明書,來構想出作品畫面。但她也在老師建議下,閱讀文獻以理解不同表現形式的由來,並重新梳理、形塑出了個人化的表現方式。
有別於傳統繪畫媒材的創作,新媒體藝術的特色在於結合了科技裝置的運用。對此,本次獲得新媒體類大學組第一名的簡志澄提到,自己是個相當在乎畫面精準度的人,但在發現電腦能更有效率地幫助自己追求精準效果後,便開始踏上新媒體創作的道路。對於錄影藝術領域的學習,他分享了自己在「當代影像創作」課程中學習的經驗。課程介紹了不同時代影像藝術的發展。在認識到影響多重可能性的同時,也提供了諸多能夠轉換為創作靈感的知識。
在系展《皆》的展間之中,會發現到許多獎項的標註。象徵著除了名次之外,系展也獲得了不少獎學金的贊助。不難想見東海美術的傳承之中,有著許多的校友、支持者認同其精神。以最務實的方式,向孜孜不倦的青年學子們提供支持。尤其是東海美術歷來的強項「膠彩畫」,在校友們優秀的成就之下,有著非常多的支持者願意提供鼓勵。時至今日,六大類別的總獎金高達20萬元,一直維持著台灣美術系所中「系展獎學金最高」的紀錄。
關於《皆》,李思賢主任從中分享了多年教學的經驗觀察。現今的同學們相對過去更具有自由度和實驗精神,無論是形式或者內容,都能夠處理更複雜的層次。並且同學們不再只專注於自身的作品,而是會同時關注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從優秀的校友甚至不同背景的藝術家歷程中,汲取可以學習之處。若以作品的型態而言,李思賢主任也察覺到同學們的表現性在過去四、五年間顯著提升。尤其在西畫類的作品而言,同學們更常使用大膽不羈的筆觸,去詮釋主觀的感知或體悟。
東海美術自創系以來,長期注重每一位學生對於人文底蘊的養成。李思賢主任介紹到這樣的養成有兩大重點。其一是深入研究自身所使用的媒材,盡可能地讓作品的表現方式趨於成熟。無論是單一媒材或跨領域的運用,都期望能讓作品呈現出「高於日常物件」的質地。也就是說,需要讓作品超越喃喃自語的狀態,才有機會取得更高一層的定位。
其二是鼓勵同學們,別只在美術史、各大美學理論中進行創作。而是應該將藝術創作視為核心,以同心圓的方式不斷探索更大範圍的學養。從哲學理論到民俗技藝等等領域中,去尋找與自身生命有所連結的事物。並且在理解消化後,讓種種學習的養分成為自身藝術創作的一環。藉此,讓作品能夠與真實的世界進行對話。
於此同時,這次系展也是40週年系列活動的起手式。接下來的東海美術,將會邀請優秀的校友回到東海大學藝術中心進行策展。預計將在一年內策辦六檔不同的主題展覽,針對各種的議題進行探詢。也藉此讓校內的展間,能夠進一步地連結產業界甚至海內外的趨勢、為同學以及觀眾們提供更高水準的展演活動。
東海美術本屆的系展《皆》,再一次地展示了老師與同學們的精彩創作。身處展場之中,可以感受到東海美術在教學上的嚴謹以及對於人文精神的重視,更可以感受到同學們未來發展的潛力。相信對於下一個40年,東海美術已經做好了準備。在承先啟後的發展上,未來可期。
※本文由《非池中藝術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非池中藝術網
追隨著藝術的腳步,分享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希望提供給台灣社會想認識藝術、知道國內外藝術大事的朋友,一個最完善的新聞媒體頻道、資訊分享平台!推動藝術生活化,讓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受到美的澆灌。熱門

揮桿美食露營度假一站完成!「朋趣」露營車、悅華大酒店...桃園高爾夫俱樂部歡樂一籮筐

星星相遇~搭星宇航空訪星野仙台青森 串起浪漫優質旅程

從星野青森屋、奧入瀨溪流飯店 投射日本東北初夏的繽紛

另闢藍海!燦星旅遊攜手台灣虎航 包機直飛四國高知

重磅藝術四手聯畫!「BASQUIAT X WARHOL. PAINTING 4 HANDS」巴斯奇亞與安迪沃荷展覽
看更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