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幻覺 小提琴詭音確有其事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本文共688字

MUZIK閱聽古典樂 文/MUZIK編輯部

科學家證明,長久以來被認為可能只存在於我們腦中的小提琴詭音,其實並非幻覺,而是確實可徵的物理現象。

1714年,義大利小提琴家塔替尼(Giuseppe Tartini)發現,用小提琴演奏雙音時,竟會意外地聽到第三個音,後來這第三個音因為混合了原本兩音的頻率,而被命名為合音(combination tone)。

過去認為,這個合音並非由樂器發出,而是聲音在我們耳中透過耳蝸放大時生成的。

19世紀,物理學家Hermann von Helmholtz表明:有些樂器或許能夠自己產生合音。為了探索這個現象,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名譽教授Giovanni CECCHI領導的研究團隊,藉著分析職業小提琴家在五把年紀與品質各有差異的琴上、演奏同一對雙音的錄音,著手調查各琴產生的合音之異。

用電腦將這些琴產生的聲波依不同頻率分解之後,發現每把琴都發出了合音,而且最老的琴發出的合音最強——1700年在波隆納製作的古董發出的合音,竟然比大量生產的現代琴強上75%之多。

他們還邀來11位職業及業餘音樂家來聽高檔小提琴的錄音,而且故意拿掉了其中部分合音,結果厲害的聽者每一次都能辨別出合音的有無,就算是準確率最低的受試者,命中率仍然高達93%。

劍橋大學桂冠教授Jim Woodhouse指出,該研究顯示,合音是由琴身裡的空氣振動所生。除了琴弦,琴身的形狀也在形塑聲音的過程之中扮演要角,而高檔小提琴的琴身製作更為精細,所以要找到合音夠強的高品質現代琴並非難事。

Cecchi團隊接下來打算研究更多小提琴,以找出樂器裡產生合音的確切部位。

原文出處

※本文由《MUZIK閱聽古典樂》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UZIK閱聽古典樂

2006年10月,《MUZIK》第1期上市,13多年來,為華語書市中唯一的古典音樂專門雜誌。2020年3月,《MUZIK》走過149期後,轉以專注線上內容,以更快速與即時的方式,與全世界的樂迷分享古典音樂的美好!

相關

news image

除了純飲 威士忌還可以這樣喝

By 羅芙奧藝術集團
news image

「一樣不一樣?我的身體是座博物館」 桃美館以藝術共融啟發兒童覺察差異及肯認自我

By 非池中藝術網
news image

藝術的自由到底涉及哪些東西? 反思藝術的「預設」 打開更有趣的世代

By PAR表演藝術
news image

當輝煌壯麗的「維爾特」對上8把強而有力的「波吉」 精彩競演戲碼即將震撼高雄衛武營

By MUZIK閱聽古典樂
news image

以文生樂 AI 作曲再進化

By MUZIK閱聽古典樂

看更多

熱門

news image

把家開著跑!露營旅遊新型態 開著福斯商旅 Caddy California 車宿輕旅行去

news image

「不能丟西班牙本店的臉!」一家從未在海外展店的星級餐廳 慕舍董座是如何引進台灣更晉升米其林二星?

news image

日本鳥取不只有砂丘!美食美景名湯外加恬淡氛圍 打造新度假天堂

news image

優雅品味與前衛科技 打造無與倫比的 BMW 430i Gran Coupé M Sport 四門跑車

news image

大人小孩都想住!相撲部屋、寶可夢主題房... 東京品味旅宿5選大推薦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