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379字
《時間觀念》團隊在今年Watches & Wonders錶展前,曾到沙夫豪森一趟(Schaffhausen),走訪了H. MOSER & CIE.亨利慕時的製錶廠,除了參觀研發、設計、組裝、複雜工藝等部門外,更有幸能夠一睹極少機會看見的游絲製作與調校工序,我們之後更參觀了慕時家族博物館,置身於極為重要的世界鐘錶歷史遺產。
從瑞士沙夫豪森市區出發到亨利慕時錶廠朝聖,我們不難發現品牌創始人Heinrich Moser在這個瑞士小鎮留下的故事與貢獻。走在沙夫豪森市區內的慕時花園 (Moser Garden),你除了能夠看見Heinrich Moser的雕塑頭像,更能夠感受到沙夫豪森對這位偉大製錶家及企業家的尊崇與敬仰。
Heinrich Moser 於1805年出生於此地的一個製錶世家。年幼就立志成為鐘錶技師,少年時便已經獲得極高評價。到了1827年,22歲的Heinrich 決定搬到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以高級製錶師的身份在那裡立足。僅僅一年後的1828年,他在聖彼得堡成立了H. MOSER & CIE.,這個名字很快成為優雅卓越可靠腕錶的象徵,早期的著名客戶包括俄國王子以及皇室成員。
到了1848年末,他已搖身一變成為一名富裕製錶商和企業家,榮歸自己的家鄉沙夫豪森。於1853年在沙夫豪森開設了一家錶殼製造廠,並將他大部分的巨額財富投入到地區發展中,徹底將這個沈睡的小鎮變成了一個繁榮強大的城市。其中一項巨大而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建築工程,就是於1864年竣工的Moser水壩。整個水壩、運河系統及其渦輪機由Heinrich Moser親自設計,利用萊茵河的力量為沙夫豪森市供電。
當時市議會反對興建,Heinrich Moser就發起公民投票對抗,最後更自掏腰包建設。最後,水力發電成為了當地能夠成功轉營發展工業的重要命脈,讓沙夫豪森地區轉變為一座充滿活力的工業之地,至今一直享受著工業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值得一提的是,IWC萬國錶最初是租用了Heinrich Moser專門為小型和中型企業設立的一座建築的一部分。
可惜,到了1918年,H. MOSER & CIE.公司在俄國革命的動盪後被徵收。1970年更遇上石英危機,導致品牌於1979年一度停止營運。到了2002年,由Dr. Jürgen Lange與亨利慕時曾孫Roger Nicholas Balsiger共同創立了「慕時沙夫豪森公司」(Moser Schaffhausen AG),使H. MOSER & CIE.亨利慕時於2005年重生。
梅蘭家族(Meylan Family)於2012年接管了亨利慕時,並成為MELB旗下品牌之一。今天,創業精神在位於萊茵河畔諾伊豪森(Neuhausen am Rheinfall)的亨利慕時製錶廠內得以延續,距離Heinrich的私人別墅和他改造的城鎮僅幾分鐘路程。
亨利慕時是一家在世界上少數實踐Manufacture生產的製錶廠,從創意至研發、到生產和最終的組裝和測試,亨利慕時的腕錶全部都是於這裡誕生,將自家設計的腕錶功能與款式原汁原味地生產出來,使亨利慕時能夠完全控制品質。這家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的製錶廠,從機芯研發到零件製作、成錶組裝、品質管制、售後服務等各部門都設在同一屋簷下,至今已研發出 18 款原廠自製機芯,每年生產超過 3,000 枚腕錶。
廠房與姊妹公司Precision Engineering AG在一起,專門製作擺輪、游絲等擒縱裝置零件,除了用於自家製腕錶外,同時也供應給其他合作企業。在這裡生產的斯特拉曼遊絲( Straumann Hairsprings) 採用特殊合金材料製成,以確保最高的精度和準確性。目前有能力自行生產遊絲的製錶廠為數不多,而亨利慕時就是其中一家。因此,游絲製作及調校部門是今次的參觀重點。
走入世間少有的游絲製作重地
走入製錶廠的大門,首先參觀研發部門。在亨利慕時 ,一切始於設計、研究和開發,包括電腦輔助設計、繪圖以及不同比例的原型製作,以確定和微調每個新想法的功能。這裡正是亨利慕時的創意搖籃,孕育出像在大部分機芯中使用的模組式擒縱機構、雙拉式錶冠的安全設計,以及易於使用且易於閱讀的複雜萬年曆等非凡創意。
內部設計的零件生產在一樓進行,全自動、先進的設備,確保每一枚亨利慕時腕錶所使用的零件符合嚴格的品質標準。一枚萬年曆機芯的主夾板需要兩小時,使用至少87種工具來製作。只有經驗最豐富的工程師才能駕馭這些複雜機器,確保達到微米級的精度。
所有零件在不同的工藝之間都要經過嚴格的品質控制,然後才能進行裝飾並放在製錶師的桌子上。
接下來要參觀的是游絲調校部門。這裡的工作主要是將裝好上繞游絲的擺輪放在機台鏡頭下,然後放大50倍投射到工作平台上,讓製錶師對照圖紙,確認游絲的彎曲弧度是否精準無誤。這個部門還負責安裝游絲內樁、扁平游絲末端曲線製作及調校等各項工序。
然後,是令人興奮的游絲製作部門參觀,我們穿越長廊進入了一個小房間,兩排的精密機器正在運作,其中一排正在透過數枚孔洞極小的金屬環,將原本直徑0.6毫米的鈮鈦合金線拉長,延展成直徑0.1毫米的狀態。採用「PE5000」鈮鈦合金作為游絲的材質,是因為此材質具備順磁性及矽游絲缺乏的韌性,相較傳統金屬游絲更能擺脫磁場影響。
另一排機器則為這些0.1毫米的金屬線進行清洗。洗淨好的金線會從圓柱狀輾壓並拉長成扁平狀的游絲。做成比髮絲還細的游絲線材,游絲的厚度則以按機芯而異。由於線材非常細小,拉扯的力道、速度、溫度都會影響成品性能,而且最終的公差必須控制在萬分之一毫米以內,可以想像光是調校機器就花費許多時間。
把這些0.1微米精準的扁平狀金屬絲剪成游絲所需長度後,便由工匠穿進一個微小的「捲絲器」中,一次四條,捲成螺旋形。之後連同捲絲器放到真空爐中以攝氏500到700度烘烤、冷卻定型並維持彈性,反覆加熱和冷卻大約要花上一整天,過程絕不能操之過急,讓游絲各部位的物理特性保持一致。這個工序完成後,只要把金屬絲放在盒子裡輕輕拍打幾下,便可分離成四條成型的游絲。之後,每一條分離出來的游絲會經過檢驗及調整,按需要將內圈末端那一小截彎折的部位剪斷,或者將外側彎曲、上繞成雙層游絲,甚至更複雜的筒狀游絲製作。游絲是一場不差毫釐的技術修練,難怪絕大多數錶廠只能委以外求。目前亨利慕時每年生產僅約3000枚腕錶,而游絲的年生產量卻達到250,000條!
除了游絲之外,擺輪也由同廠房的Precision Engineering AG自製,原始的材料是銅鈹合金圓棒,經CNC精密加工切削出擺輪形狀,取下後要檢查擺輪配重,過重的部份會在背面挖出細微凹槽減重,目的要讓整個擺輪配重達到平衡。之後再做軸心、游盤、螺絲、游絲等組裝。所有擒縱裝置零組件準備好後,工匠會分兩次組裝,第一次裝好測試運作,沒問題後再拆解,正式裝到機芯上。
組裝機芯的工序,於特製的機芯輸送盒流程上處理,讓製錶師可以批量處理數十個機芯:待處理的機芯置於盒內軌道上的機芯座中,機芯依序經過「出口」讓製錶師處理,完成工序的機芯再轉進盒內,下一個待處理機芯則會出來。機芯完成後,所有腕錶都會由亨利慕時在內部進行裝殼和測試,以確保它們符合製造商對精度、防水性和美學品質的要求。
博物館見證MOSER輝煌成就
參觀完製錶廠,我們來到了位於沙夫豪森近郊的Charlottenfels 莊園亦即是慕時家族博物館,這地方由品牌創辦人Heinrich Moser於1850 至1854年建構,俯瞰著沙夫豪森鎮和萊茵河。許多當年的原始計劃、個人物品和歷史性的MOSER 鐘錶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館內最特別是一個復刻當年光景的展廳,在客廳中的一個桌面上,放滿了Moser大壩水力發電廠的設計圖,程現了當年創辦人規劃大壩的氛圍。博物館一角更重現了19世紀的製錶情境:客廳隔壁的房間陳列製錶相關文物,其中一張桌子擺放了製錶書籍與各種工具、零組件,讓人仿彿和他身在同一個時代,目睹一個製錶傳奇的誕生。
臨別之前,得知亨利慕時的新廠計劃已在密鑼緊鼓地進行中,新廠同樣位於沙夫豪森,預計2026年投產,年產量提升到4000枚。期待下次再來參觀,定將另有一番新景象。
※本文由《Time Square 時間觀念》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Time Square 時間觀念
創立於1995年,目前發行台灣版、中國版,擁有中港台三地資訊同步共享的最大編輯平台,成為大中華區最具影響力的鐘錶刊物之一。熱門
邱德夫專欄/年輕人都不喝威士忌了?!
張維中專欄/麻布台之丘、虎之門之丘、六本木之丘 一氣呵成的東京三大都更案
與猴兒共賞山茶半島!峴港洲際酒店 神話與奢華交會之地
越野之王 The new G-Class 大軍壓境 史上最強全新純電 G-Class 同步降臨地表
孫德銘專欄/為什麼疫情期間鐘錶市場的景氣結束了?
看更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