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CIP董事總經理許乃文:綠電市場需求大於供給 「同修」才能解決問題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記者侯永全/攝影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記者侯永全/攝影

本文共1268字

經濟日報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

全球減碳趨勢風起雲湧,廠商為達到淨零紛紛向綠電業者搶購綠電。然而,在台灣開發離岸風場的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董事總經理許乃文受訪坦言,綠電市場「需求大於供給」已是不爭事實,建議政府及產業「同修」才能解決當前困境。

許乃文表示,現正與CIP洽談綠電購售合約(CPPA)之企業橫跨半導體、面板、鋼鐵及運輸等產業。今年2月底CIP與竹科園區公會、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舉辦的CPPA Day 研討會中,可發現大家相當急,不是擔心買不到,就是認為已經買不到。

她描述,部分業者身為響應RE100企業之供應商,須在2025前大量減碳,絕大多數都需在2030年達到淨零,若無法達標就等同於商品賣不出去,因此須解決燃眉之急;部分業者則是長遠布局,要求發電端提供長期且穩定的綠電,認為愈晚買愈便宜。

除了供需問題,許多環環相扣的因素也導致綠電愈來愈搶手。例如疫情、戰爭推升原物料上漲,運輸電氣化帶動用電需求。許乃文更提到,台商回流政策下不僅增加用電需求,許多參與水下基礎管件生產的鋼構廠也欲將產能轉向營建鋼材,讓風場建置出現新變數。

而當買不到綠電已成為廠商最大的公約數時,市場上就出現「組隊團購綠電」現象,也形塑成垂直整合及水平整合兩種模式。

許乃文分析,垂直整合為供應鏈領導企業「母雞帶小雞」,為整條供應鏈探詢綠電來源;水平整合則是相同產業性質的產業聚落一起買綠電,「這些廠家平常都是競爭對手,但面對買不到綠電這種攸關存亡的大難題,只好群起互救。」

❝綠電市場需求大於供給已是不爭事實,建議政府及產業「同修」才能解決當前困境。❞

──CIP董事總經理許乃文

廠商自救之餘,政府又怎麼確保綠電供應穩定呢?按政府所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離岸風電規劃要達到55GW(10億瓦),但依照現存遊戲規則很難達標。許乃文認為,像是離岸風場設置範圍推展至經濟海域、《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等法規都勢必需要滾動式檢討修正。

另外,許多廠商也主張台灣綠電應該比照先進國家實施「電證分離」,也就是當綠電不足時,可以透過買綠電憑證來補足,藉此滿足國際減碳要求,但也須修法才可滿足。

此外,政府也須適時為離岸風電引入更多科技活水。如政府規劃2035年才完成浮動式示範機組,但全世界此刻都已出現先行計畫,顯得台灣在浮動風場起步緩慢。離岸風電也與另一個綠電要角「氫能」相輔相成,歐洲已有透過離岸風場分解海水產「綠氫」案例。

彰芳暨西島計畫之風力機機艙運抵台中港,準備進行預組裝。CIP提供
彰芳暨西島計畫之風力機機艙運抵台中港,準備進行預組裝。CIP提供

許乃文分享,CIP在丹麥及澳洲都有「 電力多元轉換」(Power-to-X,PtX)計畫;CIP在丹麥艾斯傑格(Esbjerg)有離岸風場產綠氫及綠氨計畫,氫氣給全球最大貨櫃運輸公司馬士基(Maersk Line)作為船隻燃料,綠氨則由愛氏晨曦(Arla Foods)作為畜牧使用。

但台灣未制定氫能運輸、使用規範,儲能技術也集中在鋰電池,許乃文倡議,PtX應成為另外一種儲能選項,不僅可以滿足供電,更可以靈活運用在其他領域。

許乃文最後表示,離岸風電、綠氫、儲能等新技術都是達成淨零排放唯一方向,所以要不停擁抱,也期待台灣政府與企業在能源轉型上能夠「同修」,一同解決問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宇軒綠能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篇
再生能源大浪潮下的5個思考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