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開陽老董蔡宗融:綠電與農地絕對能共存 並非彼此衝突

開陽能源董事長蔡宗融。記者陳正興/攝影
開陽能源董事長蔡宗融。記者陳正興/攝影

本文共1000字

經濟日報 記者陳昱翔/台北報導

太陽能EPC(大型工程總包公司)業者開陽投控董事長蔡宗融指出,儘管綠電趨勢已成形,但台灣邁向電力自由化以及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仍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包括饋線、土地、政府組織等三大問題,都必須一一解決。

開陽集團成立於1999年,去年登錄興櫃,創辦人為現任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理事長蔡宗融,集團核心競爭力為太陽能光電系統工程EPC和電廠維護營運服務,工程專案內容涵蓋太陽能光電廠之開發、設計、設備採購、施工總承包、及維運,是國內少見具備一站式EPC工程能力的廠商。目前開陽也是少數鎖定太陽能領域發展的投控公司,2021年營收達22億元。

蔡宗融指出,過去台電獨攬全台的電力產業,但隨著再生能源興起後,發電業者開始變多,讓台電原先的寡佔市場被打破,但灰電與綠電的價格至今仍有不小差距,灰電約一度2元多,而綠電一度則至少4至5元多,如何讓大家接受這價格,有賴產官學界共同努力。

談到台灣電力自由化所帶來的挑戰,蔡宗融表示,首先第一個問題來自饋線,雖然這部分仍是由台電負責建置,但台電的動作仍不夠快,未來綠電越來越多的時候,加上儲能也開始興起後,如何有效建置饋線,是政府必須關注的問題。

其次,種綠電用的土地是嚴峻的挑戰。由於2020年時,農委會修正相關規定,不同意兩公頃以下的農地變更地目種電,地面型光電開發嚴重受阻,被業界稱為「七七事變」,當時造成太陽能光電建置受到極大阻礙。

蔡宗融表示,雖然「七七事變」已事過境遷了,但對EPC業者或太陽能系統廠而言,土地能否種電是最重要的事情,一旦無法種電,就不要再談什麼綠電、能源轉型,因為如果連電都種不出來,還有什麼好說?

蔡宗融指出,綠電與農地絕對能共存,二者之間並非彼此衝突,目前政府積極推動漁電共生,雖然頗有成效,但如果能再推動農電共生,種電面積就會快速擴大,再生能源的發電比重自然可快速提升。

最後,蔡宗融認為政府組織再造有其必要性。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是由衛生部成立指揮中心來統籌一切,其效率快又直接;反觀,台灣再生能源的政策以及執行,卻大多是經濟部底下的能源局獨扛大旗,若組織層級無法拉高,那行政效率以及執行力勢必會大打折扣,期盼政府能重視此一部分。

至於開陽投控今年目標方面,蔡宗融指出,公司已做好五大布局,分別為EPC工程、電廠維運、電廠投資、儲能系統和綠電交易,目前公司訂單能見度已看到年底,今年整體營運表現有信心優於去年,包括營收、獲利均可望雙雙成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宇軒綠能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篇
再生能源大浪潮下的5個思考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