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美中對決,護國神山一大利多?侯明孝:台積電海外設廠,是最好的選擇

本文共2644字

經濟日報 劉立諭

美中對決,台灣半導體扮演了什麼關鍵角色?路博邁投信董事總經理侯明孝在2023天下經濟論壇(CWEF)冬季場指出,在美國制裁下,中國半導體發展已來到了困難時刻,而台積電加碼海外的設廠策略,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以下是演講精彩重點:

過去2、30年,每個時期半導體成長動能都不一樣,從電腦、手機到現在百花齊放,半導體已經從非必需品變成必需品。半導體成長率在過去30年的各個時期,複合成長率都遠高於全球GDP成長率;半導體在全球GDP的佔比也在加速提升,尤其過去5到8年更是如此,顯示半導體愈來愈重要。

半導體也已經變成世界各國的國防安全戰略資產,各大經濟體都推出振興國內半導體的補助或減免稅收計劃,中國已經補助10到20年了,而美國、歐洲、日本,甚至是過去跟半導體八竿子打不著的印度,都在積極爭取做半導體。台灣在這個週末,才剛通過台灣版本的晶片法案。

各大經濟體都在卯足全力,要建立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因為大家突然發現軍用武器裡面用到非常多半導體;你如果沒有半導體,等同把自己的國防拱手讓給別人。

在過去20年期間,中國半導體營收成長遠高於全球或美國的半導體銷售,意思是中國半導體在過去20年快速崛起,這當然引起全球的注意。身為全球半導體霸權的美國,我相信他們不只有國防考量,也注意到了這樣的情況,才引發接下來對中國的制裁。

中國半導體IC設計公司從2016年開始呈現跳躍性成長,當然有聽說很多是來騙補助,但或多或少還是有真材實料的公司。中國半導體IC設計公司的數目,從2015年時才只有700家,到去年已經超過3000家公司,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麼誇張的成長速度。

一個華為垮了,還有千千萬萬個華為

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制裁,對中國半導體是利還是弊呢?現在看起來,因為要去美化,加速了中國當地的發展。

這些中國半導體公司到去年9月13日為止,IPO動能都滿強勁的,但2022年的後面三個半月就沒有公司上市了。如果把美國最新一波、10月7日發布的禁令放進來看,是不是禁令影響了中國IC設計公司上市的速度?還是純屬巧合?這都值得我們探討。

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管制,其實是從2018年川普在任時就開始的,但前期多是單點打擊,點名中興、華為、海康大華或中興國際,其中唯一一家半導體公司是中興國際。

另外,我們也覺得這是隔靴搔癢,過去非常多規範或制裁內容,留了非常多灰色地帶,像是限制美國公司和被制裁公司之間業務或技術的往來,卻讓他們刺激了中國有更多自主化,或向日本、歐洲、台灣或其他地區尋找替代方案,結果是反而刺激中國半導體產業成長。

我認為,直到去年10月為止,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制裁或許產生一點效果,真的把華為搞垮了,但這些華為的人才散落到各個地方,反而產生千千萬萬個小華為,帶動整體行業成長,或多或少都有不小的反效果。

直到2022年10月7日的加碼管制,才對中國半導體高科技產業精準打擊,全面封鎖。

對中國最重大的打擊:管制美籍人才

到底管制了什麼?第一是管制EDA軟體,這是用於3奈米以下GAA先進製程上,設計先進製程晶片沒有這樣的軟體,你根本無法設計出來,就斷了一條很重要的路。

再來是管制先進晶片,這會影響中國的人工智慧發展、運算中心運作,尤其是中國多用在國防用途的超算中心。

還有管制半導體設備,非常明確列出16奈米以下的晶圓代工想都不用想,在重要製程節點都無法從美國取得技術。

最後一大重點,是對美國跟美籍人才管制。為什麼我認為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

中國半導體之所以在過去20年高速成長,是有很多在美國留學、在大廠工作的海歸人才回國報效,才造成一片榮景。一旦做出管制,最重要的人才來源就斷掉了,過去持有綠卡或美國護照的中國人或華裔,要去選擇放棄美國國籍或是待在中國的公司,想必這會有不小影響。

美國這樣的制裁,是否已經影響中國對半導體產業的加碼力道?

在10月7日禁令之後,路透社12月報導說,中國今年第一季會通過新的晶片補助計劃,可是上一週,彭博報導說可能會暫緩斥資打造本土晶片產業的活動。

中國半導體發展來到真正的困難時刻

到底是加碼或刪減還不確定,但至少過去5年,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任何新聞媒體或消息,說中國會暫緩或暫停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持。雜音已經開始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已經來到比較困難的時刻。

除了美國的技術管制外,其實中國半導體產業結構不是太健全,第一是資源分配不均,前十大IC設計公司成長已經慢慢趨緩,而且大部份都是大基金或國有的,他們彈性跟創新度就不會這麼高,但到處都有微型新創公司竄出。

但理論上,一個國家要發展一個行業,應該要集中火力把所有資源人才資金集中到1到3家龍頭企業才更又機會做好最大,不是資源隨便亂散。

因為美國跟中國不同,美國本來就是自由體制的國家,新創企業起來,中國本來就是計劃經濟,這樣的狀況並不適合。

美國管制,幫了台灣和全世界

我認為其實對台灣是非常大的利多,美國對中國的管制,等於幫了台灣和全世界一把,讓紅色供應鏈的威脅被削弱。

全球各經濟體都將半導體提升到國安層級,還有中美之間衝突,這都影響台積電未來設廠的策略。台積電也不是今天才做改變,從2020年5月就宣布有意在亞利桑那設廠,前年11月就宣布在日本設廠,去年底先宣布加碼在美國設廠,台積電副總侯永清也對日本媒體提到,他們不排除有在日本設第2座晶圓廠的可能性,當台積電這樣講就表示會有了。

這表示台積電設廠策略,是持續在國外加碼下去,而不是走了一步就停了,策略從集中一島,走到全球佈局。

台積策略改變:從「集中一島」走向「全球佈局」

台積電這樣的佈局是對是錯?

其實仔細想,台積電有什麼選擇嗎?好像也沒有選擇,它的主要客戶都來自美國,美國佔了七成營收,它的設備、軟體來自美國也佔一半以上。老實說,我認為這是他在沒什麼選擇情況下,做出最好的選擇。

台積電這樣的佈局是很政治正確的。上個月月初,台積電在亞利桑那的移機儀式,很多人都去了,其中包括了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美國總統拜登,還有全球股市市值第一的蘋果CEO庫克,這兩個人都親自出席時,代表台積電這樣的選擇是被認可的。

另一個要注意的,是巴菲特去年第三季揭露持股時,台積電意外地第一次進入他的持股清單。在過去這麼多年,巴菲特從來沒有投資過半導體公司,他本身也不是很喜歡硬體的科技股。

去年第3季時,裴洛西來台、中國對台軍演,其實是在中美科技戰和台海危機最白熱化的時刻,在這時巴菲特的公司選擇投資了台積電,另一方面也等於是說,台積電證明了本身的投資價值,還有它的決策是對是錯。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