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40字
你打算幾歲退休?根據勞動部最新調查統計,台灣多數勞工預期的退休年齡平均為61.3歲,退休年齡正逐年往後延,而國人平均壽命已達80.86歲,換言之,退休後會有近20年沒有工作收入,但日常生活開銷以及醫療照護等等,都需要花錢,若沒有做好個人財務規劃,收入不足的長壽生活恐將成為退休後的最大風險。
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建議,退休後所得替代率至少要達到七成,才能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準。若以每月薪資新台幣6.5萬元為例,退休後所得替代率4.5萬元,20年的退休生活所需至少1,080萬元,若拉長到30年則需準備1,620萬元。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據調查指出,64歲以下的民眾有超過四成表示,未來退休後有繼續工作的打算;而據勞動部資料顯示,近十年來65歲以上就業者增加了49.3%;再則,勞保年金改革迫在眉睫,要想安心悠退,就要更積極地規劃退休生活所需的財富準備。
國人退休年齡延後,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如何利用有限資產為自己打造穩定自在的退休生活,是各世代族群都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退休金規劃的兩個主要關鍵,一是有紀律的「定額累積」,另一則是要「趁早規劃」。
「時間」是財務規劃的最大利器。小資族身處三低時代,較重視即時行樂,認為退休離自己還很遙遠 ; 而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往往會因龐大的家庭開銷和貸款負擔而忽視自身財務規劃的重要性,這二個族群所面臨到的共通問題是可支配所得少。
因此,建議這二個族群不僅要節流,更要懂得創造「被動收入」。趁早選擇穩定且有增值空間的壽險商品,透過定時定額小額投入,將資金累積時間拉長,透過「增值回饋金」的機制,長期下來產生的複利效果將相當驚人。
而工作多年的單身族、頂客族、屆退族和橘色世代,通常具一定的儲蓄基礎。由於退休後不再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建議可提早將部分資產投入至短年期的壽險商品,同時,透過增值回饋金機制,定額投入資金愈多,創造出的複利效果就愈大,既能享有保障,還能讓原有資產有再次增值的機會,繳費期滿後,每年也能領取穩定的現金流,達到退休後財富自主的目標。
隨著醫療水準、生活品質的提升,國人平均壽命仍將持續上升。不論哪一個族群世代,面對退休金的課題,愈早規劃,愈能享受「晚美」人生。
(本文由中國人壽資深副總經理李正偉提供,記者夏淑賢整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