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notice-title img

📢 讀好文還能抽獎?!


如何參加?簡單兩步驟
✅ 登入會員
✅ 讀 AI、半導體、電動車 文章


讀 3 篇、集滿 3 點
💰 輕鬆坐等抽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notice-title img

📢 讀好文還能抽獎?!


如何參加?簡單兩步驟
✅ 登入會員
✅ 讀 AI、半導體、電動車 文章


讀 3 篇、集滿 3 點
💰 輕鬆坐等抽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從南韓企業脫中潮看台灣

自從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南韓便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和貿易規模。 美聯社
自從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南韓便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和貿易規模。 美聯社

本文共2024字

專欄作家 鄭貴尹

【閱讀集點 好禮雙重奏】

1點已入帳!

從1970年到2020年,南韓年均GDP成長率高達6%,然而2021至今,南韓經濟遭遇嚴重挫折,年均成長率滑落到剩2%左右,以致經濟被人口只有南韓一半不到的台灣超越,現象背後有許多成因,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便是跟中國的經貿關係生變。

南韓跟台灣一樣屬於出口導向型國家,過去20年來中國都是南韓和台灣的最大出口國,但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卻讓這幾年的南韓面臨內憂外患,造成如今南韓企業掀起脫中潮。

2023年南韓對中國的出口額年減高達19.9%,減幅創下40年來的最高,同時更出現30年來首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達181億美元(此時台灣對中國貿易順差高達1,309億美元);2024年11月韓聯社報導,中國內需消費不振,加上中企競爭力增強,一減一加之下導致韓企在中國市場接連受挫,許多企業只能選擇縮小經營規模或撤離;2024年9月LG將位於廣州的液晶螢幕工廠轉賣給當地企業,宣告「撤離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現代汽車在中國設有5座生產基地,如今剩下兩座,年產最高165萬輛汽車降至26萬輛,可預見2025年現代汽車勢必身陷在退出中國市場自我懷疑當中。

另外,由於中國勞力成本上升並減少外資優惠,2023年南韓對中國投資額崩跌78%,韓企脫中趨勢與過往高度依賴形成強烈對比,自從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南韓便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和貿易規模,甚至在三星企業主導下不惜一切代價以背信手段打擊同在中國投資發展的台灣企業,三星集團更啟動「滅台計畫(kill Taiwan)」,當時擔任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受邀做報告,他說道:「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滿恐怖的,因為他們把台灣研究得很徹底。」

做為南韓經濟主力的半導體產業更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有超過30%銷往中國,而中國亦是南韓半導體最大的原物料進口國,南韓經濟對中國存在高度依賴,這套模式曾加速南韓經濟發展,但過程中也隱含不少問題。

時間拉回2012年,當時南韓到中國的總出口額佔24%,但當年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南韓便擔心中國經濟硬著陸會直接減少南韓的出口規模,理論上來說隨著後續中國經濟回穩,該問題應將會放淡,但當年兩國的經濟模式已浮現更深層的變化;2014年研究顯示南韓對中國出口下滑,關鍵在中國製造業本身供應能力大幅提升,而韓企習慣的製造模式是將半成品出口到中國,再由中國廠完成產品組裝,接著再銷往其他國家的三角製造+貿易,但隨著中國製造能力大幅增加,中企已逐漸坐穩產業鏈上游,對南韓半成品的需求就此降低,2015年韓中簽了自由貿易協定(FTA),為南韓出口中國打了強心針,2018年中國佔南韓出口比重更來到27%的歷史高點,此後就開始下滑至今,並在2023年由貿易順差轉成逆差高達181億美元,背後的關鍵原因在於南韓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卻未能意識到中國本身的變化。

學界分析,自中韓建交以來,雙邊交易的產品已從鋼鐵和紡織等傳統製造業變成科技業等高附加價值領域,雖有助於南韓經濟成長,但也代表中國經濟成功轉型,兩國更在中高階技術領域從原本的供需演變成競爭關係,2018年前後還有另一起事件打擊韓企在中國的生意版圖,那就是南韓同意美軍部署「薩德」高空防禦系統以對北韓防範於未然,但中國卻表達強烈抗議且民間掀起反韓潮,所以在中國沒有所謂「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因為從經濟、文化、宗教、乃至於民生產業都要回到政治目的與政治目標。

南韓對中國貿易逆差自2023年始將難以逆轉,從韓企脫中的背景脈絡反觀台企,我國產官學界也應居安思危做好轉型升級的準備。南韓的「八大主力」產業在近5年內被中國超越了七項,只剩石化業還領先中國1%,南韓的產業競爭力下滑速度之快恰恰反應了中國的快速成長,中國商品更反過來打入南韓市場,目前南韓的新能源公車有1/3是比亞迪汽車製造,中國主打的平價美妝和保養品更是已佔高達40%的女性消費市場。

南韓經濟上依賴中國,但地緣政治卻與美國靠攏,這與台灣如出一轍,這便註定南韓和台灣經濟必然會受到大國角力影響;川普重返總統大位,南韓經濟將重演「川普恐懼症」,美國打起的關稅大戰將使南韓及台灣出國中國的產品直接受到打擊,同時還要面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南韓央行近日指出,雖然全球加大對AI產業的投資使半導體領域受惠,但中國競爭力提升以及美國重演貿易保護,南韓出口成長率恐怕還是下滑進而限縮經濟成長率。

2024年11月南韓商界罕見發布緊急聯合聲明,稱韓國經濟處於非常困難的狀況,家庭負債率過高導致內需不振,恐陷入難以擺脫的泥潭,呼籲政府要多支持尖端產業,但筆者認為南韓經濟的根本問題在於產業模式需要轉型,過往該國靠著模仿先進國家,打擊產業競爭國家而創造出的亮眼經濟奇蹟,如今面臨人力和能源成本上升及中國的競爭導致優勢不再,加上朝野對立、現任總統遭到羈押,由大型財閥主導的市場環境無疑是在加大轉型的難度,總體來說,韓企脫中是該國過去十幾年來經濟發展模式的後遺症,因此全球各項研究南韓的經濟數據顯示都對南韓前景給出相對悲觀的預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米蘭聖心天主教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曾任上海易居網路科技執行董事、米蘭世貿展覽中心產業分析師、東林科技公司(股票代號3609)發言人。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世新國際事業公司總經理。

上一篇
陶冬看天下/金價屢創高,背後藏著故事
下一篇
Agentic AI 結合 Physical AI 開啟人機協作新紀元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