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958字
經濟VIP文章限時開放
50年前的8月,尼克森因水門案醜聞而辭去了美國總統職務。雖然所有目光焦點都放在今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但這個周年紀念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世人思考美國新領導人會否效法當年的尼克森,改善每況愈下的美中關係。
自詡持反共立場的尼克森在1972年突然造訪中國大陸,令全世界震驚不已。但尼克森的三角戰略有效孤立了前蘇聯,最終協助結束了冷戰。
類似的突破還會再發生嗎?美中之間日漸迫近的超級強權衝突,確實需要另一次戰略突破。在各種政、經因素推動下,兩國正走上衝突之路,現實上還沒找到緩解的出路。 無論是台海或南海出事,或是美國擴大其圍堵政策,並不需要有太大的事件就能使一觸即發的衝突急遽升溫。
川普勝選 美中衝突只會升高
如果川普在11月勝選,他似乎不可能解決美中衝突。川普在上次總統任內,一路調高美國從中國大陸輸入的商品關稅,由2018年的3%提高到2020年的19%。之後提議將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提高為50%到60%,若真的實施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首先,對中國大陸出口商課徵關稅,將推高了美國消費者物價。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的最新研究,川普提議的關稅所帶來的額外成本,至少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8%,幾乎是他第一輪關稅造成額外成本的五倍。
其次,就儲蓄短缺的美國經濟而言,對中國大陸課徵關稅不會減少美國的總體貿易逆差。反之,它們會將這些逆差轉移到其他成本大致更高的外國生產商身上。這就是川普最初課徵關稅後所發生的情況 :與中國的雙邊失衡縮小,但被與墨西哥、越南、加拿大、南韓、台灣、印度、愛爾蘭和德國的逆差增加所抵銷。
相較下,賀錦麗似乎無意提高關稅,但她顯然傾向於支持拜登的「小院高牆」(Small Yard, High Fence)主義,這項戰略被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形容是對中國的「全方位遏制、圍堵及打壓」,包括繼續執行拜登承襲川普的關稅、針對性的制裁,以及去風險化及友岸外包戰略。賀錦麗承繼自拜登的反中措施,雖不若川普激進,但也難以緩和美中之間的緊張。
在台灣問題上,這兩位候選人似乎可能持不同看法。川普在6月底的彭博商業周刊訪問時強調會採取更具交易性的作法以防禦中國入侵台灣。他認為,「台灣應支付我們防禦費用」,就像繳交保險費一樣。川普先前曾對歐洲、北約,甚至是日本也是採取同樣立場,要求富裕國家應向美國繳交保護費。
我不贊成美國的外交政策採取唯利是圖的態度,但我不得不承認,川普這項策略很可能將威懾中國的重擔從美國轉移給台灣。這可能是一個正面發展,某種程度上將減少兩大超強之間的直接緊張關係,但仍遠非解決衝突的戰略藥方。
賀錦麗副手華茲 是美中衝突的突破口?
儘管川普與賀錦麗都不傾向於結束美中衝突,但有一個潛在的轉折暗示著可能出現一種「尼克森式」的美中關係突破,就是賀錦麗選擇了明尼蘇達州州長華茲(Tim Walz)為競選搭檔。
就像在1974-1975年擔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的前總統老布希一樣,華茲與中國有著特殊的淵源。他在1989年以教師身分首度前往中國,當時正值六四天安門事件,這段經歷使他對後來所謂中國的各類「難以想像」傾向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華茲甚至選擇在1994年6月4日「天安門事件五周年」結婚。
由於有這段經歷,華茲在2007-2019年擔任國會議員期間一直關注中國人權議題。他還支持一項紀念天安門的決議案,以及國會同情陳光誠、劉曉波等中國維權人士以及西藏和香港民主團體的行動。
除了對人權和中國在南海軍事侵略感到憂心外,華茲也強調美中關係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認為雙方非常有必要、而且「絕對必須進行」對話。換言之,他將秉持一種務實精神,而這正是美國日益採取仇視中國立場所欠缺的態度。
副總統很少制定重大政策,但在這種情況下,華茲對中國的看法增加了賀錦麗政府採取尼克森式措施的可能性。賀錦麗和華茲都關切中國人權和南海緊張局勢,但他們也體認到,陷入困境的中美關係迫切需要修正方向。
美新總統須效法尼克森 與北京「重新交往」
這種微妙的視角將使他們能夠實施雙管齊下的策略,鼓勵他們優先考慮與北京「重新交往」(re-engagement),而不是在衝突關係中的每一個摩擦點去鑽牛角尖。這正是尼克森在1972年放下意識形態偏見去與中國接觸的原因,華茲很有可能扭轉賀錦麗的中國政策。
今日的許多地緣戰略情況與半個世紀前的冷戰氛圍極為相似。誰能比一位深思熟慮的新任美國總統更能緩解與另一超級強權的危險態勢,並將兩國關係從敵對轉為競爭、把衝突升級轉為解決衝突呢?
在川普和拜登治理下,美國的中國問題日益惡化。但如果賀錦麗能在11月獲勝,或許情況就不一樣了。
(Stephen S. Roach是耶魯大學教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董事長、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林聰毅)。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