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50字
至113年底,衛福部統計領證護理人員共計30萬9,391人,而各縣市的護理人員職業數共19萬3,593人(62.57%),平均年齡39歲。綜整近期調查護理人員所面臨的困難,包括薪資待遇、工作負荷、職涯發展、工作環境與社會支持。智慧科技導入臨床是為了解決問題,試著檢視醫院護理人員的困境,是不是能因此得到舒緩?
盤點目前醫院導入與護理人員相關的智慧科技項目包括:1.資訊管理類—電子病歷管理系統、護理E化整合系統、排班系統、護理站電子白板、護理平板系統等;2.病患監測類—有線╱無線生理數據監測與分析、病人定位監控、離床與跌倒警示、AI醫學影像輔助平台;3.床邊照護類—輸液幫浦及軟體、病房智慧互動系統、衛教系統;4.照護輔助類—行動護理車、智慧藥櫃、醫療物件定位系統;及5.醫護虛擬實境線上教育系統(XR)。
研究顯示,前述一至四類科技導入,對於降低臨床護理工作負荷及創造友善工作環境有影響,而第五項則對於專業進修╱職涯發展或有幫助。
醫院護理師的工作,包括清楚理解主責病患的疾病診斷、醫囑、用藥與處置(手術、檢查、治療及其他臨床處置),依照安排的時間完成作業(給藥、換點滴、換藥、收集檢體等);掌握各病患當日的基本身體與心理狀態,同時連繫回饋醫療團隊的處置,以及面對各方來訪親友。除了護理工作及專業溝通之外,還要關注處理清潔、工務、看護等不同人員在病房中的活動。
護理師需要因應主責病患的變化,整合醫療團隊決策調整,不斷重新思考,並決定每一位病人及病房需求的優先順序,因應分配作業的時間,在下班前綜整以上所有重要訊息,並進行記錄與交班,包含已經完成的項目,以及規劃接下來24小時待完成的項目。
目前協助醫院護理師的科技導入,以針對單一類別作業改善為主,尚未針對醫院臨床護理的4D動態特性(多病患、多目標、多物件、長時間)進行系統性的評估。
研究顯示,雖然AI可以用來加速人類員工正在執行的某些任務,但當工具和指令太多時,AI很難達到人類的水平。
因此,建議檢視護理臨床工作中,哪些屬於繁複但有規則可循的勞動力任務,可應用自動╱半自動的系統設備,節省作業面的消耗;另一方面,以護理人員為中心,提供主責病人群的決策輔助,滿足降載思考面的負荷,提升整體的照護品質,逐步完成流程數位化、流程優化和流程智慧化三大階段目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