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數位行銷/品牌敘事 進入 AI 重構時代

本文共1257字

經濟日報 鄭緯筌(《不會寫程式也能創立個人品牌和變現》作者)

在AI開始寫詩、譜曲之後,內容產業迅速進入自動化的時代。不少企業與創作者都在問:AI究竟是充滿創意的助理,還是可怕的對手?資深音樂與遊戲製作人陳又榮,用一位虛擬女歌手交出了他的回答——這不只是一場資訊技術的實驗,更是一次關於敘事、品牌與靈魂的深刻提問。

出身傳統唱片產業的陳又榮,熟悉內容產業的舊規則:一張專輯從收歌到發行,動輒半年以上,創作者無法即時回應市場,更難迅速測試作品的價值。但隨著AI技術崛起,一切開始加速。他說:「以前做一首歌要花三個月,現在幾天就能完成demo。工具變了,創作的節奏也變了。」

然而,他沒有選擇用AI來複製傳統的東西,而是創造一個不被審美趨勢左右的虛擬女歌手Cece。它的聲音冷豔、個性鮮明,乍看之下不是符合大眾期待的偶像,卻是挑戰現實審美框架的聲音載體。意即虛擬歌手的創作,更像一場人機協作的表演藝術。

在三種不同的版本中,可以看見多面化的呈現:有克制的反叛、有節奏中的冷嘲,也有情緒爆發的真誠吶喊。「我不演別人的模樣」這句歌詞,不僅是Cece的品牌個性,更像是對所有創作者與企業品牌的提醒——你可以怎麼活,怎麼表達,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這樣的設計,不僅刷新大眾對音樂創作的想像,也對數位行銷與數位轉型有所啟發。在生成式AI大幅降低內容門檻的今天,差異化的關鍵將不再是速度,而是靈魂。

企業與品牌要的不再只是能代言的角色,而是可以傳遞情緒的敘事宇宙。虛擬歌手和數字人的崛起,除了成本的考量,更希望建構一種可擴展、形塑與產生共鳴的文化符號。

當文案、圖像和影音都可以被AI生成,我們真正要關心的問題是:創作者是否仍保有熱情,能否自我顛覆?陳又榮說得誠懇:「我不害怕工具變強大,只擔心創作者變懶惰。」的確,AI能夠幫助人們完成很多工作,但溫度、情懷與滿滿的誠意,從來都無法外包。

從虛擬歌手到數字人,不只是資訊技術的展現,更是一場商業模式的試煉。它除了唱歌、出MV,更可以被設計成Podcast主持人、NFT角色,甚至參與虛擬展演和演唱會。這是模組化IP的實踐,也是創意資產和情緒品牌的具象化表現。這讓我們重新理解內容經濟的未來:不再只是產出內容,而是用它來建立關係與創造共鳴力。

誠然,這不只是對內容創作者的召喚,對所有正在進行數位轉型的品牌來說,也是一次靈魂拷問。虛擬歌手或數字人並非逃避現實的樹洞,而是對世界的回應。

在這場AI重構創意流程的浪潮中,未來我們會看到更多類似的角色誕生。但重要的從來不是技術、規格,而是比拚誰更真誠、更有創意。

AI可以生成旋律,但無法為你安排情感鋪陳;AI可以寫出故事,但無法代替貴公司發言。而隱身其後的脈絡與邏輯,就是創作者與品牌真正的核心價值。當世間萬物都能被複製的時候,那些無法複製的人、事、物,才具有真正的靈魂。

整體而言,這是一場橫跨創作流程、品牌敘事與商業模式的數位轉型行動。虛擬歌手的出現,得以讓我們重新思考內容產製的節奏、IP經營的方式,以及AI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所扮演的新角色。

這不只是娛樂界的未來預演,更值得所有在AI時代重新部署內容策略的企業參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顯而立見/把變動化為推進力
下一篇
經營密碼/守護本心 百年品牌創生關鍵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