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16字
事業無論規模多大,仍應回到一家店的初心,時時觀照店的營運,若事不可為也應知所進退。
開店進場很容易,錢花下去店即可開,但退場卻不容易。許多加盟連鎖品牌的盟店素質不佳,雖有薄利可持續經營,但對品牌而言,卻是無言的災難。
有國際連鎖企業來台考察,看到全家便利店千店如一,好奇問我是否全為直營店,回應4,000多店大都是加盟店,加盟比例高達九成五;再看許多茶飲、早餐連鎖則明顯出現店間差異,瞭解是管理到不到位,並非加盟或直營之故,請教閉店的標準為何?
閉店是連鎖企業重要的經營調度,閉店的動因也非單純只以經營損益來判定,當然虧損是主要的閉店原因之一,但還有以下四項判斷:
一、商圈發展變遷:過去可以選擇的店點,不代表未來還可以持續經營。商圈變遷加速,加之商場興起,許多連鎖企業將開店資源轉而進入商場布局,縮減街邊店,開立更多商場店。
二、消費人口流失:店周邊商圈隨著人口老化,人口結構亦隨之遽變,年輕消費群消失,若品牌鎖定的消費對象是年輕消費群體,那麼撤離老化商圈的單店,亦是必要的優化布點行動。
三、租約發生變化:房東不租收回自用,或片面調高房租超過成本預算,連鎖品牌因房東想要調高租金,協調未果閉店的,時有發生,有的甚至在租期內,因同業加價搶租,只好放棄店點。
四、建物安全疑慮:實務中有店面在頻繁地震中出現牆面龜裂,而房東不願出資修繕;或排水出現問題,多次修整都修不好,基於安全疑慮,附近又找不到可遷之店,致使必須關閉門店。
對於加盟連鎖體系,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閉店因素,就是加盟團隊經營管理不良,QSC未達標準,且無力改善,若一時找不到接店團隊,亦會做成閉店的裁處。只要不是商圈和人口結構出現問題,連鎖品牌多會在附近商圈選址進場,有時也會因為最佳店位出現,直接做出移店的抉擇。
另從線上線下融合(OMO)營運的角度來看,資訊化數據經營,建立顧客資料庫,分級經營之外,進一步分析並預測消費行為,此時線上經營擴大了線下經營的覆蓋面,即「用更少的店服務更多的顧客」命題奏效,店不是愈開愈密集,反向則是愈開愈集中,輔以外送服務,顧客不出門也能做到創收。
閉店絕不能僅以結束營業來觀察,閉店是保留實力、是厚積薄發,更是數位營運中必然的發展,經理人必須掌握門道。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