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27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十年前你認為「不可能實現」的事,在今天已經變得理所當然。舉例來說,十年前,行動支付才剛起步,你可能無法想像走到便利商店甚至逛夜市,都可以直接用手機掃碼支付,但如今這已經是每天都能看見的場景。
十年前,Facebook是社群最大霸主,照片跟文字是大家發布訊息的主要形式,如今,若不是拍成短影音,發文的觸及表現可能就是比較差,更不用說更多的短影音平台冒了出來。
這樣的轉變其實提醒我們一件事:時代不一樣了,做法也得改變,而管理者的思維也不能再卡在過去。
一、時空背景改變了,不能再用舊邏輯推導未來
在輔導團隊或以前我還在企業服務的時候,常會聽到「這件事我們沒做過」、「成本太高」、「沒有人會這樣買單」,作為否定一個新做法的理由。
但在科技快速演進、消費者行為翻轉的現在,這些理由未必還站得住腳。
舉個例子:Netflix原本是靠DVD出租起家,但早在2010年之前,就毅然投入串流服務。當時串流技術並不成熟,大多數人連「線上追劇」是什麼都不理解。但Netflix 做了一個大膽的判斷:未來不是看DVD,而是看網路。
這個轉型讓它從DVD公司變成全球OTT霸主,也改變了整個影視產業的生態系。
這個故事對我們最大的提醒是:當技術與環境改變時,過去的「不可能」常常只是「還沒準備好」。
二、開放型領導者,才有可能打造進化型團隊
在我帶企業輔導與內訓的過程中,常會遇到兩種管理風格:
A型主管:說「這以前我們試過,沒效」、「我們的產業就是不能這樣做」。
B型主管:說「這個點子我們還沒試過,但可以先從小規模測試看看」、「不一定要全對,先看市場反應」。
到這邊,我們幾乎可以預測,B型主管帶的團隊比較願意創新,也更容易找到新的成長曲線,因為他不幫自己做過多的設限,而這正是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時,最理想的心態。而B型主管的思維,正好符合了「開放型領導」核心精神:「好的領導者不是總有答案,而是能創造一個願意共同找答案的環境。」
所以如今,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不再是掌握所有答案,而是做出適應性高的決策。
根據Google的研究,他們發現高績效團隊的關鍵不在於成員的學經歷,而在於「心理安全感」,這個安全感源自於是否能自在表達想法、不怕出錯。而要讓心理具安全感,前提就是領導者本身要願意示弱、說「我們一起試試看」,而不是處處用經驗壓制。
環境改變的速度,已經讓過去的經驗不一定是最好的評估準則。唯有認清這點,掌握底層邏輯觀念,並保有開放的心態,才有可能讓自己或企業不斷的進步成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