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notice-title img

📢 免費 LINE POINTS 大放送!


會員限定好康!輕鬆兩步驟
✅ 打開 App
✅ 左上角登入會員


訂戶還能加碼抽
💰 輕鬆坐等領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notice-title img

📢 免費 LINE POINTS 大放送!


會員限定好康!輕鬆兩步驟
✅ 打開 App
✅ 左上角登入會員


訂戶還能加碼抽
💰 輕鬆坐等領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顯而立見/AI 變革 強化第二層思考能力

本文共1164字

經濟日報 陳顯立

最近看到新聞說很多人文社會的學科開始跟人工智慧(AI)結合,然後記者下的標題是「文科生不用怕,AI如何賦能」。這讓我想到在東吳大學授課的時候,的確有些商管背景的同學會思考:人工智慧要怎麼運用?但其實,這個時代文科跟理科的差異已經愈來愈模糊。

過去傳統社會以學科分工建構知識體系,其本質是基於「專業壁壘需要長期累積」的假設。但正是AI的普及徹底改寫這項規則:當法律檢索、病歷分析、程式編寫等技術性工作可被即時完成後,專業知識的「稀缺性」正轉變為「可觸達性」。

這並非否定專業價值,而是將專業能力拆解為「基礎技術層」與「核心思維層」——前者被AI高效率執行,後者則更顯人類的不可替代性。

AI引發的「專業貶值論」,實質混淆了「技術執行」與「觀點創造」的本質差異。就像攝影技術普及也並未消弭專業攝影師的價值,AI取代的是標準化流程,而非人類的獨特視角與決策能力。醫療領域的診斷準確率提升,不等於取代醫師對病患的整體評估;法律文件的自動生成,也不能替代律師對案件脈絡的訴訟戰略性思考。

因此,AI時代的競爭力關鍵,在於將技術門檻轉化為思維高度的跳板。專業人的價值並沒有被削減。

AI協作的雙層次進階路徑包括效率工具層及價值創造層。效率工具層:完成資訊處理、格式產出、數據運算等重複性工作,解決「如何做得更快」。價值創造層:通過指令設計、參數調整、結果篩選實現思維延伸,決定「什麼值得做」與「為何而做」。

這個分類揭示根本差異,如基礎應用聚焦技術掌握,高階協作考驗思維質量。當多數人停留於「使用AI執行指令」時,真正的突破是來自「設計AI的思考路徑」。

思維驅動型學習範式的轉向怎麼做?有三個結構性的重組:

一、知識記憶層:被AI即時檢索與分析取代。

二、技術應用層:逐步自動化為標準流程。

三、思維建構層(新核心)則有四項:1.邏輯推演:拆解複雜問題的架構能力。2.提問設計:將模糊需求轉化為可執行指令。3.批判驗證:建立AI輸出的篩選框架。4.價值判斷:在資訊洪流中錨定決策座標。

這種轉變要求學習者從「專業容器」轉型為「思維操盤手」,例如法律訓練應強化「立法精神解讀」而非條文背誦,醫學教育須側重「個體化治療邏輯」而非標準流程複述。

與AI共存的本質,是將人類智能重新定位為「元思考系統」,首先,工具型使用,延伸個體能力邊界(如即時跨語言溝通)。其次是生態型影響,以數據反饋與模型訓練塑造AI認知框架。第三為思維放大器,將AI輸出轉化為創新觸媒,例如利用程式生成結果反向推導新演算法邏輯。

未來職場上的競爭力將取決於「第二層思考能力」——在AI提供所有已知解方後,仍能提出從未存在的問題與可能。這要求我們將學習重心,從「知識攝取效率」徹底轉向「思維模式迭代」,在AI擴展的認知疆域中,重新定義人類智慧的獨特坐標。

(作者是潮網科技產品策略長╱好廣告數據執行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管理前哨站/超越 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下一篇
行銷線上/年中檢視 掌握任務節奏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