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99字
大學畢業後就投身在外交工作的蕭光偉,在接任外交部公眾外交協調會執行長兼外交部發言人後,體會到發言人工作真的不簡單,以前認為公務員、外交官,都希望低調行事,不過最近深刻的體會到讓外界理解外交部和外交官的工作,也是外交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環。
父親影響 想為國家做事
雖然家中長輩期待蕭光偉當一名醫生,但他選擇社會組,在政治大學外交所畢業後,隨即參加外交官特考進入外交部工作。
蕭光偉自外交領事人員第35期結訓,於2002年進外交部服務,外派經歷橫跨美國、亞洲以及歐洲,曾派駐美國邁阿密、新加坡以及奧地利。在外交部曾在人事處、國組司、亞太司及國傳司服務。
蕭光偉說,自己會投身到外交工作,主要還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在他小時候,父親是工程師,長年在國外工作,曾在沙烏地阿拉伯協助友邦建設,當時常常聽父親提及我國與沙國互動良好,甚至是稱兄道弟的關係,但就在1990年沙國突然與我方斷交,這件事讓他受到很大的震撼。
「後來換南韓與台灣斷交」蕭光偉說,在那段時間台灣的邦交國不斷流失,讓他萌生想為台灣做點什麼的念頭,因此他在高中分組時,不顧家人的建議,選擇了唸社會組,政大外交所畢業後,從此進入外交領域工作。
蕭光偉說,外交官的工作在外界看來好像是神秘的,且外交官大多帶著工作任務派任到各個國家,且不能長期待在一個地方太久,三至六年就要輪調一次,同仁單身時還好,但成家後,就明顯感受到家人很辛苦,因為小孩跟太太都必須跟著自己舉家遷移。
蕭光偉提到之前駐外工作時,主要與當地的官方單位聯繫,多半不太需要面對媒體,所以當時比較認為是「自已把事情盡力做好,希望大家都不用注意到自己」。
不過,現在蕭光偉的身分是發言人,必須要更清楚的讓外界知道外交部的工作在做些什麼,因此自己現在也會盡可能掌握資訊並做好準備,提供最準確的資訊,尤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大眾訊息獲取速度相當快,而這中間或多或少會出現落差或錯誤資訊,或是偏離事實的說法,此時發言人就必須在第一時間修正外界流傳的錯誤訊息。
三大支柱 貫徹普世價值
有些時候外界對於外交部的工作有誤解,或是不太熟悉,蕭光偉說,就像外界都只對於台灣邦交國的數目這件事討論,但現在的外交工作其實應該不能只局限在邦交多寡上,而是更多元的互動往來與合作,舉例來說,台灣現在一直在強調民主陣營國家的合作,就是希望能在這個基礎上,讓理念相同的國家站在同一陣線上,且過去我國外交都會被解讀為金錢外交,近年來外交方向也已改變。
就如外交部長林佳龍提出的「總合外交」將以民主(Democracy)、和平(Peace)、繁榮(Prosperity)三大支柱,與共享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的理念相近國家鏈結發展,共同確保台海以及印太區域和平,並推動經貿外交、促進彼此共榮。
蕭光偉說,這概念跟以往的外交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重點是跟友邦或其他國家有實質往來,以互利互惠共榮的方式共創未來;這點也是發言人必須持續與國人溝通的部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