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量子覺知手札/人力成本精算

本文共661字

經濟日報 瑞瑟

由於AI及機器人(Robot)的崛起,許多因為3D(dirty骯髒、difficult困難、dangerous危險)性質而無法吸引一般的從業人員,必須用高薪來做誘因的工作,可以透過不受環境、薪資及工時影響的AI+Robot方式,得到新的解決方案。

只是,這種組合的多樣優勢也會逐漸地擴散而衝擊到其他在本質上可輕易被取代的職務,讓原先會利用各種節省營運成本的藉口來削減人力的公司與組織,又添上一個為了要數位轉型成長而必須裁員的冠冕堂皇理由。

雖然因現下規模及功能種類的限制,AI+Robot取代真人的置換成本仍高,但是,因為擔心自己會受到可能的裁員波及,或受到裁員後的互信及關係上的負面衝擊,讓在任員工的憂慮心態影響了工作的表現。

在傳統的古典時代,汰換一位員工的成本可由離職相關成本及新進人員養成成本,計算出來的金額約當事人年薪的30%,只是在量子覺知時代,因為個人覺知而產生的心口合一現象,及內在意識決定外顯言行的原則,讓隱形的員工汰換成本變得無法估算(符合量子力學的一切均不確定)。

譬如,自兩年前開始在新世代工作者中很流行的關鍵字,「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指日常僅會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心態」,或是對生活、工作無感躺平的年輕人,對於工作投入度降低所導致的生產成本提高,或是在引進新人及新的工具時,因現存人員的消極抵抗及從中作梗,其至暗中搞破壞以延遲其接手的進度及效能,造成最終成本的大增、或導致全然失敗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

這都是企業在擘畫用新工具或新人來取代現存人力時,必須先了解的真相。(作者是資深企業顧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趨勢觀察/安謀應用工程總監徐達勇 AI 新模型 智慧升級
下一篇
行銷線上/優化個人品牌 四步驟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