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77字
時常關注科技產業新聞的讀者,應該對一張圖有印象。畫面左上角寫著「Before」,幾隻幼兒忍者龜牽著他們的師父斯普林特大師往前走。幼兒忍者龜背後分別寫著HP、Cisco、Oracle、Intel、微軟,而師父斯普林特大師背後,則是斗大的「IBM」。
鏡頭一轉,左上角的時刻變成「Now」,幼兒忍者龜長大了,有的從畫面消失,主角淪配角,Cisco與微軟撐過了無情的淘汰,也有幾隻新秀Google與AWS躍上舞台。在忍者龜身邊的斯普林特大師IBM卻格外蒼老無助。
科技注定日新月異,數位科技攪亂全球集團市值排名,數位匯流相關企業拔得頭籌,囊括半壁江山。斯普林特大師IBM,曾經是美國四大工業公司之一,員工高達40餘萬人。它從商業設備出發,在二次大戰快結束時,迎來了電腦數據處理時代,他們搶奪先機,投入商業電腦成為先行者,占有電腦市場75%的份額。
然而IBM碰到成本低廉的日本電腦進入美國,又面臨大型電腦產品使用周期低的窘境,再加上電腦走向個人化的趨勢,大型電腦市占率慘跌到40%以下。對此,IBM大力支持個人電腦開發。因長久的行業累積,它很快搶回了主導權,壟斷了個人電腦市場80%的份額。IBM在傳統科技市場挫敗,但憑藉著歷史資源與硬體開發實力起死回生,穩列傳統科技產業巨頭之一;然而,IBM還是小覷了數位科技威力。
2007年,IBM偕Google開啟雲端計算Blue Cloud計畫,試圖作為大量商業運算解方。當時處於數位浪潮開端,半導體之王IBM忽略了數位經濟影響力,未投入太多資源開發雲端。直到美國白宮希望以雲端計算重組政府IT架構,整合聯邦政府數據中心與應用程式,微軟與Google相繼拿下計畫,IBM才驚覺誤判未來。
自此終端與雲端之戰揭開序幕,IBM這位終端硬體霸主也轉而提供雲服務。但根據Statista資料顯示,2023年IBM雲服務市占率僅3%。IBM在1990年代投入AI領域,1997年就開發出超級電腦「深藍」,打敗當時的國際西洋棋冠軍;之後推出能用自然語言回答問題的AI系統Watson,更在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機智問答節目《Jeopardy》上,打敗兩名人類冠軍。
搶得先機又表現突出的IBM,下一個決策又失誤了。它將這套系統導入醫療領域,無視疾病進程的不確定性、各式法規限制資料存取與病患隱私等,導致IBM AI醫療部門Watson Health大裁員,負責人Deborah DiSanzo也因此辭職。
時間來到人工智能AI大放異彩的現在。隨著生成式AI正式落地,IBM也推出Watsonx.ai,除了提供雲端AI運算,也不忘以其硬體供應商優勢提供地端服務,讓客戶不再擔心雲外洩商業機密。但據6Sense資料顯示,目前WatsonX市占率僅0.02%。
另一個錯估數位經濟影響力的例子,還有Intel。當年拒絕蘋果賈伯斯iPhone處理器訂單,錯過數位匯流黃金十年,在終端運算之戰,輕忽了GPU未來性。今年8月,半導體產業老將陳立武辭去英特爾董事,原因是他與基辛格和其他董事,針對英特爾人力、規避風險文化和落後的AI策略意見分歧。
傳統科技產業的瓶頸,可以仰仗經驗突破,但若用傳統思維布局數位市場,恐怕迎來的是不可挽回的後果。
數位經濟的先行者優勢不容小覷,不僅有同業競爭,還有大體制下的雲端與終端之戰需要搶勝。棋子一離手,不是掠地攻城,就是灰飛煙滅。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