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點子農場/把小學變成地方文化創生平台

本文共1137字

經濟日報 吳仁麟(點子農場創新顧問公司執行長)

左營勝利國小打擊樂團公演那一天,我剛好在高雄旅行,就順道去看了這場表演,再和校長李進士聊過之後,看見小學成為地方文化創生平台可能。

2005年,李進士第一次擔任小學校長,負責一所全校60多位學生的偏鄉學校。為了幫學校找到更多教學資源,他順著教育部的政策方向,把地方文化和創意藝術教育融入課程。開啟了他在藝術教育的航道,除了得過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也一直在往後所任職的學校結合在地和藝術的資源。

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全國有1,008間小學的學生人數少於100人,其中更有490校學生人數少於50人。未來,1,000家小學如果關閉,那也意味著1,000個社區沒落甚至消失,這對台灣將是關鍵的危機。

如果小學能成為各地的文化創生平台,結合教育和產業資源,讓地方的歷史記憶持續被保留下來,若干年後,台灣的地方將會是完全不同的風景。相反的,如果放任目前的情況發展下去,除了地方的經濟與文化持續萎縮,對台灣也一定會造成極負面的影響。

城鄉如果發展不均,城市也會受傷,更何況會有愈來愈多人失去土地記憶,成為沒有故鄉的人。

知名思想家馬克思(Karl Marx)以「異化理論」描述資本主義時代的困境。他認為,人和勞動過程、產品、自身以及其他人之間存在種種「異化(alienation)」困境。勞動過程產生的異化讓人失去創造力。產品的異化讓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產品不屬於自己。

自我異化讓人無法在勞動中實現自我,感到被剝奪了自己的本質。而人際關係的異化讓人之間的合作被競爭所取代。這導致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遠,甚至敵對。

從以上這些思考看來,小學其實正是人類異化的開端,要解決異化所帶來的種種危機,也自然該從小學做起。以下這幾本書對於異化的探討與警醒,都說明了異化是人類永遠必須面對的挑戰:

《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這本書內容的重點。馬克思探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異化以及人類本質的問題。並批判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認為他們忽視了勞動異化的問題,僅僅關注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

《反資本主義編年紀事》:這本書的靈感來自知名社會學者哈維(David Harvey),他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關鍵概念,包括資本的起源和發展、疏離異化,以及資本積累的地理和地緣政治。哈維也談到川普政府解決新自由主義危機的嘗試和失敗,以及組織社會主義替代方案之必要。

《單向度的人》:這本書是對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的總體檢,作者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馬庫色構思這本書時,世界處於悲觀氣氛濃厚的50年代,給予了當時渴望解放的知識分子與學生一盞明燈、一種鼓舞,進而燃起了其後席捲全球的學運風潮。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數位行銷視角/識別一頁式網站詐騙
下一篇
創業心法/大破大立 突破困境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