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85字
文化平權是現代社會追求的目標之一,工研院秉持以智慧科技創造幸福新生活,透過5G廣連結、低延遲特性開發的「5G共感穿戴裝置」提供了新途徑,藉助科技力量讓聽障和聾人族群也能享受音樂及藝術表演。
「5G共感穿戴裝置」是針對聽障和聾人族群設計的一項創新技術,能夠將音樂轉化成可感受和可視的形式,從而讓聽障者和聾人也能享受音樂及藝術表演的魅力。具體來說,這款裝置能將音樂信號轉換成震動和光點,以不同頻率和不同部位的震動,以及燈光效果,模擬音樂的節奏和情感。
工研院副總暨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表示,以往的震動背心大多依賴藍牙進行雙聲道的類比傳輸,震動器缺乏獨立控制,導致在現場演出中變化與舞台互動受限。
針對這一痛點,工研院設計出具備八顆可獨立操作的震動器背心,並讓不同部位的震動器在不同頻率範圍內響應。
這種設計遵循簡單易辨識的響應原則,尋找觸覺與視覺體驗的最大公約數,為觀眾提供更多的感官體驗,增強對表演作品的理解,並促進與周圍觀眾之間的聯繫。
研發團隊提到,在研發過程中也發現,聾人因為少了聽覺,致使觸覺變得敏感許多,像是泡泡破掉「啵」的震動,一般聽人感覺是舒適、可愛的,但對於聾人來說,卻是可怕的體感。
由於聽人聾人間的差異,視覺、聽覺、觸覺交互所產生的體感大不同,因此裝置的震動、表演的安排,都要經過不斷的優化調整,以及依賴多次的訪談、測試,但每每看到他們因為這件背心而得到新的體驗,就會非常感動,也是團隊不斷研發和創作的動力。
近年來研發團隊更積極與國際團隊進行交流合作,包括法國的藝術團隊Orbe和美國的MIT Media Lab,希望借鑒國際經驗,以及從台灣各地的落地服務中吸取多方回饋,探索「5G共感穿戴裝置」在藝術創作中的創新應用可能性。
這不僅讓聽障和聾人族群能更好地融入和享受表演場域的魅力,也體現了文化平權的核心理念──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和享受文化生活。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