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從寓言學管理/理解需求 引導部屬成就自我

本文共1216字

經濟日報 林行宜(企業培訓導師)

話說,楚漢相爭時,陳平離開項羽轉投劉邦。後有人指控陳平收賄,劉邦詢問此事,陳平坦言道:「我孤身前來,身無分文,不收受餽贈,無法度日。若我所出計謀,對漢有幫助,大王就採納,如果沒有幫助,我會將錢奉還,辭官還鄉。」劉邦於是向陳平道歉,豐厚地賞賜了他,並授予更高職位。

此故事提醒主管,得理解人性的多元需求,並引導部屬成就自我,進而惠及群體。

個人需求,包含生物性與精神性兩面向。所謂生物性(簡稱物性),指的是人的生物本能,著重於生存與繁衍。而精神性(簡稱靈性),則是高層次的成長需求,著重於品德與智慧。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曾提出需求層次理論,我們且藉以進一步劃分人性在物性與靈性的需求。

一、生理需求:最基本的需求,包含空氣、水、食物、性慾、健康等求生與繁衍的生物性需求。

二、安全需求: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需求,也屬著眼生存的物性需求。

三、社會需求:指對友誼、愛情及隸屬關係的需求,此層級包含依附社群提升存活率的物性需求,也包含愛與關懷等精神性需求。

四、尊重需求:指他人的認可與尊重,藉以建立個人價值,並獲得存在感,屬於精神面向需求。

五、自我實現需求:發揮個人潛能,超越自我,並實現理想與抱負,屬於精神層面的靈性需求。

生物性需求與精神性需求,哪個優先呢?

依美國學者保羅.麥克蘭(Paul MacLean)提出的三重腦假說,人類大腦按演化,可區分為爬蟲腦(主司呼吸、心跳、代謝)、哺乳腦(主司覓食、生殖、育幼等)及皮質腦(主司語言、思考、計畫等)三階段。

生物性需求主要源自爬蟲腦與哺乳腦,而精神性需求則由皮質腦掌管。邏輯上,當兩種需求並存時,應由相對原始的腦取得掌控權。

因此,最初的馬斯洛需求理論中,認為須先滿足較低層次需求,才追求更高級別需求。

但基於人的差異性與複雜性,當今學者則將需求級別,視為相互重疊的交叉性存在。譬如,陳平所述需求,即包含生理與安全的物慾需求(收受餽贈以度日),也同時期望尊重與自我實現的精神面需求(計謀獲採納)。

團隊的領導者,若能引導成員,由聚焦生物性需求,轉至精神性需求時,這股積極向上、實踐理想的行動力,也將讓組織同時獲益。

但,該如何引導由物性提升至靈性需求呢?

【方式一】先物性,後靈性:先滿足低階需求,再追求高階需求。劉邦採取的,即為此模式。他厚賞陳平,解決其生活困境,讓陳平可無後顧之憂地為自己出謀劃策。

【方式二】低物性,重靈性:極度限縮物慾需求,進而將時間與精力,聚焦於精神智慧的提升。苦行僧式修行即運用此模式。

【方式三】先靈性,後物性:先堅持精神層次修行,當功成名就後,自然帶來豐足物質。以名利雙收的成功典範,鼓勵先致力價值提升,則是另一種引導模式。

故事中,劉邦或基於戰時用才之際,面對陳平的道德瑕疵,務實地接受人性物性需求,未予鄙視或苛責。更值得主管學習之處,是引導其上行追求高層次精神需求,而當部屬致力實踐人生目標時,組織也能同步受惠。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連鎖效應/人資應對缺工…三項準備
下一篇
創新平台/關鍵X光技術 突破量測瓶頸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