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ESG最前線/碳排管理 企業三大挑戰

本文共800字

經濟日報 吳育宏(威煦軟體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台灣預計自2024年起開徵碳費,初期對象為碳排與用電大戶,再逐步擴大徵收對象。而在全球「淨零排放」的趨勢下,許多身處國際供應鏈上游的台灣廠商,也都背負的減碳的責任。

雖然碳盤查已是迫在眉梢的課題,企業實際執行上卻有三大難題。

首先,供應鏈排放數據掌握不易。溫室氣體盤查的三大範疇中,「範疇一」指的是企業運作的直接排放,例如:工廠生產線或交通工具等;「範疇二」指的是企業使用能源產生的間接排放;「範疇三」則是所有外部產生的間接排放,包含了供應鏈上下游相關的活動,也是其中牽涉範圍最分散、利益關係人最多、計算難度最高的數據。

其次,碳排放係數(Emission Factor)的管理需要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碳排放量」是由「營運活動數據」乘以「排放係數」而來。其中「排放係數」除了會因不同地區(國家)公部門的標準有所差異,不同產業需要的排放係數也不一樣,而地區別、產業別的排放係數更有可能隨著時間不斷更新修正,這些都是使用傳統手動試算表會面臨的巨大挑戰。

第三,數據管理的真正挑戰從「第二年」開始。有些組織在時間壓力下,以傳統流程(如:人工計算、手動試算表等)盡速完成了首年的碳盤查。但是到了第二、第三年的盤查工作,才發現許多數據需要修正,或者有大量耗時耗力的重工發生。一旦基準年的數據與方法有誤,後續往往產生驚人的管理成本。

上述三大挑戰,凸顯了處理「來源廣泛、變動頻繁」的數據時,人工作業的劣勢。相對的,它也是「數位轉型」的絕佳契機。

企業在評估「碳盤查」的數位轉型方案(系統)時,除了考量自身產業、組織的特性,最重要的是利用「系統化」的優勢,來整合分散四處的碳排活動與利益關係人,並且透過碳排係數資料庫的建置,確保「遊戲規則」的正確無誤。當企業可以在「基準年」一次把事情做對(do the right things),再藉由系統的力量持續做對的事情(do the things right),碳管理就事半功倍。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行銷策略/開啟複利思維 打造經理人團隊
下一篇
職感心教練/判讀任務 正確反應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