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創新平台/工研院AI抓漏 化身聽診師

本文共947字

經濟日報 李珣瑛

台灣有一群無名英雄,他們的工作是「聽音員」,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揹著機器、戴著耳機,一步步走在路上仔細沿街收音,聆聽並判斷地下水管線是否有異常漏水。然而,目前全台灣僅有80幾位專業聽音員,為協助老師傅提高工作效率,工研院在經濟部技術處科專支持下,發展「智慧管網行動洩漏快篩預警系統」,藉由整合老師傅的經驗以及AI智慧漏水音診斷模型,辨識準確率高達95%,以科技守護台灣用水品質。

國內有許多管線都埋藏在地底,諸如平常會用到的水、電、瓦斯、電話線、光纖等都是在地底下輸送,因此我們時常看到路面開挖進行整修工程。由於管線交錯複雜,提高檢測精準度變得相當重要,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組長王立華表示,研究團隊本身就是專業的管線檢測團隊,早期在高雄氣爆時就曾協助石化管線洩漏檢測,團隊在四年多前的一次機緣,發現台灣水洩漏檢測亟需科技輔助,團隊便積極嘗試把過往經驗應用在截然不同的管線檢測。

從石化管線監測轉變為水管線,乍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隔行如隔山,不同管線的檢測及分析方法迥然不同,團隊們為了建立資料庫也費盡苦心,跟著聽音員一步一腳印蒐集聲音,蒐集聲音時會有許多雜音,例如電氣箱、車輛、火車等等環境音,都需要先排除掉。藉由AI機器與老師傅的互相學習。目前為止,團隊已收集數萬筆資料及400多處開挖紀錄,不僅提高管線辨識準確率,更大的好處是,當辨識系統數位化後,聽音員不再需要戴著耳機在路上即時聆聽,只需帶著機器在路面蒐集聲音存到系統中,有異常之處可多次回播進行漏水判斷,並結合GPS系統精準開挖。

「這是一項非常有社會意義的技術。」王立華說,藉由此項技術開發,不僅大幅提高開挖效率、降低因施工造成的交通不便,在去年918花東地震後,當團隊得知當地居民面臨地下管線破裂、無水可用時,立即派員前往災區協助,快速診斷25處正確的供水管線異常點,協助當地搶修管線效率、加快復水。

除了路面蒐集聲音,該項技術還有一大特點是融合主動式聲波技術,就像吹直笛一樣,不同的破口就會傳回不同的聲音,透過AI辨識就可以準確找到洩漏點,地底偵測距離最長可達150公尺。未來,預計將水洩漏診斷系統布建在家家戶戶的水表中,藉由智慧水表的壓力、流量等數值,融合質量守恆及三角定位的概念找到疑似漏水處,提高水監測效率,搶攻創新水資源市場。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創新平台/建立 3D 人物模型 30秒搞定
下一篇
創新平台/AI 音頻檢測 辨識良率利器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