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法律頻道/新創團隊募資 掌握四關鍵

最近常聽人提到新創圈正吹起一股「資本寒冬」。報系資料照
最近常聽人提到新創圈正吹起一股「資本寒冬」。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1020字

經濟日報 黃沛聲(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最近常聽人提到新創圈正吹起一股「資本寒冬」。確實,看到國際研究調查機構CB Insights出具的報告顯示,全球新創公司第2季僅募得1,085億美元,季減23%,季減幅度為十年來次高,加上疫情後的各種不確定性及通膨因素,讓整個資本市場更加難以捉摸。

但就台灣來說,疫情嚴重程度不同,產業特性也不同,因此,趨勢與國際並不完全正相關。從FINDIT在《2022年臺灣新創投資趨勢年報》的數據中可以發現,台灣針對早期投資的總金額規模仍是連年成長(2015~2022年),縱使在過去三年疫情期間也不例外,由10.2億美元升至21.5億美元,只是投資筆數由350件降至290件,整體呈現「量縮價漲」的態勢。顯見市場投資動能仍在,只是可能會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創業賽道題目(主要是健康科技,即醫材、健康大數據)上,且單筆投資金額較高。

這些數據顯示最近直接投資資本市場的現狀,也提示台灣創業團隊現階段募資的幾個重點:

一、正在選擇賽道的新創團隊,或許應該選擇將其技術應用在能夠快速成長的領域,較易受到投資人青睞。例如,同一個技術,能夠應用在農業或醫材上,或許應該優先選擇醫材。

二、關於「量縮價漲」的趨勢,單筆投資金額較高,也就是投資於較成熟的輪次。顯見A輪之前的小型新創公司募資會相對困難,所以應更謹慎啟動創業,甚至遞延啟動創業時間。縱使此時啟動,也要準備更多自有資金來預作規畫,度過種子輪時期。

三、若有興趣跨境發展、募資,美國市場的投資市場除了某些明星領域外,近來仍處於相對保守,未必能夠投資支應燒錢擴張的商業計畫。

四、瞄準生技醫材產業為賽道的團隊,不能只著眼有限的台灣市場,否則不足以養活或創造出足夠的成長成績以說服投資人出資,從而關於中國、美國或其他主要市場的專利布局及藥證申請規畫,都該評估計算於發展計畫、預算之內。

對新創團隊而言,資源稀缺將是不變的狀態,在團隊運營的成長過程,為了創造價值,投入有限的資源在研發技術或是行銷上,是一條必經之路。但要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做出成績,說服投資人未來會更願意投資,靠的就是新創團隊如何安排企業發展的進度,好好演示一個動人的商業故事。

可見新創團隊的「能力」,不僅僅是純技術研發,對外從銷售、行銷到品牌的營運更是重點,不但需要更精準「選擇」創業題目,也要「呈現」出營收能如何成長,及如何能讓投資人獲利的出場計畫,以對內說服取得資金。內外必須兼修實在是難題,這就是為什麼創新創業這麼不容易,且成功的果實又倍加甜美的原因。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新創思維/善用ChatGPT 解決營運挑戰
下一篇
會計師看時事/永續資訊取得確信 提升公信力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