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46字
在出版業工作20多年之後,他擔任過200多本書的總編輯,卻迎來台灣出版市場有史以來的最低谷。
20年多前,開出版社往往比開銀行還好賺,印書就像在印鈔票,那時候讀書的人多,自然寫書的人也多,賣書的人賺得更多,作家和出版社甚至可以靠出書來買房子。根據政府資料統計,2010年全國出版市場銷售總金額是367億,此後逐年萎縮到今天的200億。
他告訴我,這些數字背後還有更驚人的事實。
目前台灣每年約出版四萬種書,70%以上是翻譯書,加上愈來愈多出版社為了節省成本,直接以簡體字書轉成繁體出版,台灣本土作家所寫的書根本沒多少本。這個生態有點類似國片在電影市場的處境,外來的文化產品以全世界為市場,在財力和人力與技術的各種資源都擁有壓倒性優勢。
「出版其實是精神國防,台灣人讀愈多外國人寫的書,自然讀本國的創作讀得愈少。」他說這種文化殖民其實已經是長久以來的事實,歐美日等國出版市場本國書的出版量永遠勝過翻譯書。
因為這是文化主權,政府和民間都明白重要性,而且長期全力支持各種本國作家出版。自然能構成目前這樣的善循環,健全本國出版業的主體性並且持續吸納外國的文化資源。
他分析說,儘管台灣出版市場規模持續萎縮,但是每年仍然會有賣破上萬甚至十萬本的暢銷書,如果能幫助更多的本土作家出版暢銷書,就等於在為台灣社會的文化主體性加分。
所以他開始以「暢銷書教練」的品牌來開課和擔任顧問,分享如何寫出一本暢銷書的經驗,他認為,要寫出暢銷書最重要的是意願而非能力。
「只要有夠強的動機和決心,每個人都能以有系統的工作方式寫出暢銷書。」他說,只要練好「心法」與「技法」,精準理解市場的需要和生態,再設計出寫作和行銷策略,寫出一本叫好又叫座的書並不難。
同時,出書也是經營個人品牌最有效的方式,寫出暢銷書除了能賣書獲利,也能為自己的專業加分,許多顧問和講師都把出書當成行銷戰略。
20年前的網路環境還不夠成孰,那時的作家出書和賣書並不需要太依賴網路資源。但是今天,一個作家要寫書或經營自己的品牌,一定要在網路上培養三種能力:
一、創新力:了解市場脈動,借用群眾智慧寫出創新的好內容。
二、出版力:掌握讀者和出版社的需要,從書寫到全書的企畫都能精準的串連。
三、擴散力:在網路上建構自己的資源平台,從培養粉絲到品牌活動與造勢。
美國的政治學者奈伊(Joseph Nye)因為提出「巧實力」(Smart Power)而受注目,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國力其實是「硬實力」(Hard Power,如經濟和軍事)再加上「軟實力」(Soft Power,如文化和創意)兩者所構成,這兩者也共同建構了巧實力。巧實力軟硬兼實,以軟馭硬也硬中帶軟,這樣的經驗其實早就出現在中國的漢唐年代,同時以武力和文化的力量構築國家的軟硬防衛體系。
如同愛爾蘭文化對英國深刻的影響,不只是文學,甚至是音樂、舞蹈和各種文化藝術,從葉慈、王爾德到喬艾斯,從恩雅到U2。愛爾蘭善用語文和文化的優勢,在密切的歷史連結裡找到全新的發展道路,台灣面向中國和全世界的文化戰略,該也要從書寫和出版開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