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notice-title img

親愛的讀者您好:

經濟日報 LifeStyle品味 全新改版,推出精緻的生活情報,內容包括時尚、旅遊、藝文、珠寶、精品、遊艇、汽車、醇酒、手錶...等。

誠摯邀請您,在緊湊的行程之餘,試著放下待辦事項,和我們一同欣賞生活裡的美好事物。



不再通知
明天提醒

創新平台/藥物滲透力提升 向眼睛打針說掰掰

本文共878字

經濟日報 李珣瑛

老化是眼睛濕式黃斑部病變主因之一,傳統上好發於年長者,而3C產品普及,使得近年來年輕患者愈來愈多。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開發的「超分子複合物技術」,有別於傳統治療方式需要靠「眼內注射」,才能將藥物送入眼球內,現在只需滴眼藥水即可治療,大幅減少患者風險與心理壓力。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組長鄭淑珍表示,濕式黃斑部病變主要是眼睛底部血管異常增生,滲出血液或液體,進而影響視網膜功能,使患者視力下降,眼睛看出去的視野中央之處,開始出現扭曲黑影。

推薦

目前一般主流的治療方式,就是病患必須定期到醫院,由眼科醫師替眼睛「打針」,侵入式的治療可能引發眼部出血、感染、眼壓上升及視網膜剝離等注射相關副作用,另外多數病患對於「針頭扎眼」,也感到極大恐懼與壓力。

鄭淑珍回憶,眼藥水把藥物送到視網膜是眼科傳輸領域的終極夢想,為達到此目標,研發團隊先以提升眼睛前方組織吸收率為初步里程碑,開發另一項眼疾「葡萄膜炎」開發藥物,希望藉由藥物傳輸效果提升,減少病人每天需要點眼藥的次數。

在開發過程中,團隊了解了不同眼組織的特性,後續在上百種功能性的賦形劑(添加物)中,尋找能保存得久、又具有傳輸力的黃金組合。歷經三年時間地毯式研究,終於找出一款組合的傳輸效果可以讓藥物直達眼底,獨步全球,讓團隊大為振奮。

此時就好比打造出了一列高鐵般速度的「貨車」,接著要煩惱要載哪種更合適的「貨物」,經過一番腦力激盪,發現患部在眼睛底部的濕式黃斑部病變是最佳目標。因此研發團隊接續投入超過600天時間,在市面八款藥物之中,詳細評估安全性、穩定性、治療效能等指標,最終找到一款最優選的藥物組合,搭配前述的藥物傳輸技術,進一步完成動物試驗。

經過多重疾病模式驗證顯示所開發眼藥水不僅與現行眼內注射的療效相當,而且不必眼睛打針,可望取代現在的治療方式,民眾將可不必在醫院,只要在家就可自行完成治療。

目前已取得台、日、歐盟等市場專利,未來更可擴大應用於其他「眼底」疾病的新藥開發。工研院也同時打造「眼科藥物技術平台」,提供業者客製化研發,加快藥物開發與上市速度,協助我國眼藥自主開發量能與市場產值持續提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友善環境 創造卓越/落實碳盤查 淨零邁大步
下一篇
行銷線上/營運導入AI 先問二問題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