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120字
編按:作者是有30年以上資歷的基金經理人,還連續兩年獲得最佳基金獎,他因職務之便,有機會訪問超過 6,500 位的大老闆,進行投資前的分析,他將這些從未公開過的上市櫃公司老闆訪談,整理成:「比看財報更精準的選股指標」。這方法不只能用來投資股票, 還可用來檢視自己公司,或有生意往來的客戶。
經營者如果使用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投資人就可以藉由他們上傳的照片和發布的文章了解他們。
例如,如果某個經營者總是上傳一些和名人的合照,或吃飯聚餐的照片,那就要留意了。因為這個舉動顯示,他想放大、彰顯自己;這會讓人覺得他並不想以真實面貌示人,是個不正直的人。簡單來說,會讓自己的社群網站流露出這種氣氛,就表示使用者是個不夠謹慎的人。
另外,有不少人會在臉書上寫一些令人覺得很極端的意見,但是實際和寫這種文章的人見上一面後,卻發現他們看起來極為普通、就像一般人一樣。
碰到這種情形,我會認定我實際見到這個人時,他當下的人格是虛偽、不真實的,而在臉書上的人格才是真正的他。因為我認為,發表在社群網路的文章,才是這個人自然流露真性情的作品。
我在拜訪某位經營者之前,如果知道對方會上臉書或推特,就會先上網去看一下。如果想先了解這個經營者有著什麼樣的個性,社群網站就是很重要的工具。個人投資者也可以運用這個方法。
建議個人投資者,不妨持續觀察經營者的臉書、推特一段時間,如此一來,就可以知道該名經營者重視什麼。如果看到這個人對某個訊息「按讚」或分享出去,就知道他關心例如人權問題、性別岐視等問題。又例如,從這個老闆在臉書上交什麼樣的朋友、關心什麼事,也可以看得出他建構人際關係的方法。
順帶一提,我自己也常使用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我在這些社群網站上發表文章時,不會只寫積極、正面的話。因為一直閱讀積極、正向的文章,不但容易讓人倦怠,還很難產生共鳴。我發表的貼文中,大概有七成至八成的內容是比較積極、正面的,但有時候還是會毒舌一番。
不過,也不需要刻意這麼做。總而言之,在社群網站上炫耀或貶低自己都不恰當,還是盡可能呈現真實的自己吧!
但是,實際使用這些社群網路平臺時,我覺得很難運用得恰如其分。發表貼文時,除了要注意文章的內容和評論,是否能夠讓閱讀者感受到它的附加價值之外,還要留意遣詞用字是否會傷害別人、是否會違反規定等,真的非常不簡單。
說到這一點,我就很佩服能得心應手利用社群網站的經營者。例如,我先前提過軟銀集團的孫正義,他有一段時間經常使用推特。從他的話語中,我看見他用心傾聽他人心聲的態度,所以才對他抱持好印象。而且,就算碰到網友的言詞批評,他也一樣冷靜,絕對不會感情用事。
另外,我認為孫正義的「自虐梗」也是一大傑作。他有一句名言是:「髮線沒有一直後退,我也正不斷前進。」能夠寫出這種幽默又不傷人的推特貼文,我認為真的非常了不起。
從社群網站,看見社會脈動
關於社群網站,我要再補充一點。我建議個人投資者,也要經常上社群網站關注許多人,閱讀很多文章。
我在社群網站上,除了看名人的貼文外,也看一般人寫的文章。因為我認為要進入基金市場,了解人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社會上是什麼氛圍?」「是樂觀的,還是不安的?」「人們在生氣什麼?在高興什麼?」能夠看得越清楚,成為成功投資者的機率就越高。
人本來就是活在「主觀牢籠」中的動物。主觀和偏見就像是一道過濾網,因為我們只能透過這層濾網看事物,所以眼睛絕不會停留在毫不關心的事物上。例如,喜歡時尚的人,會仔細觀察對方的服飾,會記得對方穿過什麼樣的鞋子;但是,對時尚不感興趣的人,就完全記不住對方穿過什麼鞋。
照理說,人是無法走出主觀牢籠的,但是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了解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觀念與偏見,卻是有可能的。如果能知道其他人關心什麼,明白別人如何透過濾網看世界,就可以蒐集被自己的主觀濾網過濾掉的資訊。
像是「年紀四十多歲、住在長野的單親媽媽護理師」和「年紀三十多歲、住在東京、首次公開募股(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男性經營者」,他們所看到的東西和想法,就一定截然不同。
閱讀別人的貼文時,不需要去判斷對或是錯,我們只是要了解各種不同的想法。也就是說,要不帶偏見、客觀的閱讀,如此就能夠慢慢掌握社會的脈動。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出版的《比看財報更精準的選股指標:鑑識 6,500 位社長的基金經理人珍藏筆記,挑股票、跟老闆,公司有沒有前途?先看這些領先指標》
作者:藤野英人
Rheos Capital Works基金管理公司代表取締役社長(董事長兼總經理)、投資長(CIO)、投信「Hifumi」系列最高投資負責人。
1966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1990年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即進入日本投信、投顧公司,擔任基金經理人。2003年,創立Rheos Capital Works基金管理公司。過去操盤的兩檔基金「Hifumi投信」和「Hifumi Plus」,由於連續保持亮麗的高績效,在日本信評公司R&I(Rating and Investment Information)所舉行的「2017年R&I基金大獎」中,雙雙獲得最佳基金獎(NISA部門)。
主要著作有《投資家有比金錢更重要的事》(星海社新書)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