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81字
用於治療早期失智症,可改善病人腦部類澱粉沉積新藥,要價超過百萬,原訂6月18日周三在亞東醫院施打全台第一劑,卻因物流延誤,改在下周一開打。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本次藥物運送遇到極罕見情況,藥物送至台灣「卻沒有下貨」,被運回馬來西亞,因此必須重新報關,延誤首劑開打時間,亞東醫院將於下周一、下周四分別為2名病人施打2種廠牌失智症新藥。
甄瑞興說,周四施打新藥是1名70多歲奶奶,經評估,發現該病人腦部已有3、4處輕微出血,施打新藥較危險,但奶奶孫子仍希望施打,延緩家人失智情況,與醫療團隊討論後,雙方共同決定,選擇出血機率較小的藥物選項。周一施打藥物者,則是1名83歲女性,腦部類澱粉沉積程度超過70%。
近期共有2家藥廠研發失智症新藥,為20多年首見。甄瑞興表示,2種藥物機轉均是溶解腦部類澱粉,主要差別在施打方式,其中一種藥物要連續打18個月,後續每個月必須打一針;另一種藥物需要每月打一次,一年內病人腦部類澱粉66%溶解,一年半之內可100%溶解,可不必再施打藥物,等到腦部類澱粉沉積至一定程度,再重新施打。
患者施打前,必須經過多專科評估,亞東醫院由神經科、精神科、核磁醫學科、影像醫學科、心臟內科等跨科別評估。甄瑞興表示,這類失智藥物作用就像拔除皮膚疤痕,有造成病人腦部出血機率,因此使用抗凝血劑、腦部具玻璃樣血管病變病人不可使用,且用藥前必須經過包含基因檢查、腦部核磁共振(MRI)檢查等多重確認,檢查費用約10萬元。
失智新藥每療程要價約150萬元,甄瑞興說,新藥上市消息登報後,詢問病人增加,目前光是亞東醫院,已有約10名病人等待評估,其中不乏感人家庭故事,1名約70多歲老太太,失智評估量表(CDR)評估為1分,屬輕度失智症,但病人開始出門時容易走丟,即使知道無法恢復至失智前狀況,施打藥物只能維持目前病況,仍願意施打,「說希望太太多活幾年。」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